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1646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JCI:华人科学家发现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PIM激酶是一个高度保守的丝氨酸/酪氨酸激酶家族,由PIM-1,PIM-2和PIM-3三个成员组成,其中PIM-2在造血细胞中表达,通过对靶向底物进行磷酸化来影响细胞存活,增殖,转录激活和蛋白质翻译。之前一些研究表明PIM-2激酶参与多种癌细胞类型的存活和增殖,其中包括B细胞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前列腺癌,表明PIM-2可能是癌症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
用光操纵性行为,科学家证实简单动物射精也能获得快感
图片来源:Salzman International 导 读 长久以来,人类花费了不少时间去寻找让动物高潮的各种方式。他们制造过人造阴道,也插入过内置电极,甚至为鸟类设计过鼓励它们交尾的头套。而来自以色列巴伊兰大学(BarIlan University)的施尔·泽-克里斯皮尔(Shir ...
HPV疫苗接种年龄的中国特色,是科学结论还是市场决策?
总理对HPV疫苗的关切让大家看到了迟来十年的希望:中国女性终于与世界同步,能用上全部3种HPV疫苗。但是,3种疫苗在中国的规定接种年龄与国外存在差异。那么,到底什么年龄该打哪种疫苗,对26岁以上女性的保护效力真的得到证实了吗?售价1298元/支的9价HPV疫苗又是否如其定价一样? 本文试图呈现这种差异背后的科学证据和非科学决策。同时,期待后续的HPV疫苗厂家能够...
CRISPR奇才张锋炼成记:一个闪耀的科学巨星
也许你从未了解过波士顿地区最著名的科学家是谁?。 但是想必“张锋”这个名字,你肯定听说过。他就是波士顿地区响当当的科学家。无论从哪方面来讲—论文、所获奖项、影响力—张锋是一个科学届的超级明星,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生命科学家之一,而且他很年轻,仅仅 36岁。 麻省理工学院(MIT)麦戈文大脑研究所(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
EHJ:科学家阐明肠道微生物组与机体动脉硬化之间的神秘关联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诺丁汉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消化系统中有益菌群多样性的水平或许与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特征—动脉硬化有一定的关联。在医学研究中肠道微生物组受到了科学家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如今我们都知道肠道菌群对机体多方面健康非常重要,包括机体代谢和自身免疫系统等;肠道中健康菌群多样性的缺乏与多种健康...
科学探讨!细胞周期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影响!
2018中国微循环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中国转化医学大会邀请函 (点击进入) 背景 尽管免疫检查点如PD-1和其配体PD-L1的靶点治疗已让肿瘤治疗获得长久的受益,当这类靶点治疗仍然对许多患者不起作用,其中的机制并不明确。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篇今年发表在Nature上的Letter,题目是《Cyclin D–CDK4 kinase desta...
中国科学家裴端卿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 ),施一公,曹雪涛等曾入选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研究员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2018年新的外籍成员,成为第9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中科院 供图 北京时间5月14日20时,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 )对外公布2018年62名新成员名单,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裴端卿作为中国科学家入选为新的外籍成员——这是中国第9位获此殊...
顶级期刊《科学》封面及特刊聚焦肿瘤免疫治疗:大牛Carl June等最新文章畅谈免疫治疗革命!
引言 3月23日,最新一期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以封面以及特刊的的形式聚焦了肿瘤免疫治疗,以“The Cancer Immunotherapy Revolution”为主题,更是发表了多篇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多位顶尖专家的团队撰写的文章,其中包括里程碑式免疫疗法CAR-T治疗先驱Carl June教授最新综述文章。 肿瘤免疫治疗无疑是肿瘤治疗史...
CDE首席科学家辞职,加入药明康德副总裁
据某媒体图片传出,王刚,以药明康德副总裁身份出席某次会议 王刚,何许人也? 王刚博士: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首席科学家,主要负责建立、实施和完善与CDE药品审评相关的合规和检查方面的工作。在加入CDE之前,王刚博士在美国FDA工作近12...
中国学者再创辉煌,34篇CNS(生命科学领域)大盘点
四月份才将将过去,小编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总结了中国学者在过去的这四个月中所发表的有关生命科学的文章,总共34篇,是又一次大爆发,截止到目前所发表的文章数量,已经是2017年全年所发表的CNS总数的一半还多(2017年64篇),中国学者再一次创造了辉煌。其中中国科学院10篇(含合作一篇),浙江大学5篇,清华大学4篇等,共计34篇。 ...
《转》访中检院王军志副院长:监管科学应该为转化医学提供更多支持
如何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如何保证项目安全有效,合法合规?这就需要标准的检测方法、评价技术以及法规——监管科学。 《转》访是转化医学网的品牌专访栏目,是业内专家、大佬、知名企业智慧交流碰撞的平台,也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转》访致力于打造转化医学领域最知名的专家访谈栏目。 20世纪末N...
《科学》!麻省理工张锋被超越,取代CRISPR基因编辑新方法!以色列打开寻找新的基因编辑工具大门
在微生物面前,人类还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小孩子! 细菌在几十亿年之前就已经在地球上面生存,几十亿年的进化让细菌在地球上大获成功,如今,细菌无处不在,空气、水、土壤、动植物身上都有细菌的身影! 细菌在地球上持续攻占了山川河流、植物、低等生物、甚至恐龙、哺乳动物,最后攻占了人类的肚子! 是的,人类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注定和细菌携手一辈子!(见本公众号原创文章Na...
《科学》重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现:两种肠道细菌能导致直结肠癌症发生!
最新一期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重磅研究,他们发现两种常见的肠道细菌联合作用促进了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生。 确实,人类的身体健康若是只考虑自身的细胞分子的作用,往往还不足以得到让人信服的答案,尤其是与微生物密切接触的身高器官组织比如肠道出现疾病,恐怕还得考虑一下微生物在其中有没有起作用。 结直肠癌(colorectal ...
国自然生命科学项目系统分析|长达14年,大于100万的项目,总共1826项,饶毅单个项目达1200万,位列第二(值得收藏)
iNature团队准备了一个月,才在今天推出总共长达14年(2004年-2017年)自然科研基金生命科学领域(金额>100万)项目的系统分析。为什么要选择大于100万的项目,主要是100万以上,一般属于重大科研项目,意义非常重大,在某种程度上能代表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方向。 经过检索,我们发现总共有1826项生命科学领域的项目经费大于1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布,生命科学共计15项,曹雪涛拿到2863万!
来源:iNature 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等5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安排公示的通知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通用型CART系统治疗癌症
近日,来自MIT和波士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通用型CAR T细胞系统,相关研究发表在《Cell》上 ,文章题目为“Universal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for Multiplexed and Logical Control of T Cell Responses”。 图片来源:Cell ...
六位华人当选2018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包括一位80后(组图)
外籍院士: 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 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 院士: 麻省理工学院理学院终身教授、基因编辑专家张锋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席教授、纳米技术和能源转换专家陈刚 耶鲁大学尤金—希金斯讲席教授、干细胞专家林海帆 密歇根州立大学讲席教授、生态学专家刘建国 2018年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
重磅|6位华人同时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张锋及林海帆同时成为双料院士
iNature: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18年5月1日宣布选举84名新成员和21名外籍院士,以表彰他们在原创性研究方面杰出并持续的成就。今天当选的人员使得在职成员总数达到2,382人,外籍院士总数达到484人。外籍院士是科学院的非投票成员,在美国以外拥有公民身份。此次共有六名华人科学家入选新一届的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们分别是MIT 教授张锋(Feng Zhang),耶鲁大学...
美国科学院最年轻院士王晓东赞助数十位中国院士专家在顶级期刊《科学》发表数十篇文章!
引言 最新一期的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发表一期增刊,由生物医药领域的领头羊公司北济神州(Beigene)支持,国内数十位精准医学及肿瘤免疫领域著名的专家团队牵头,聚焦论述中国的精准医学及肿瘤免疫治疗。这事也给我们媒体出版界一些反思。。。 谁人不识王晓东? 国际著名科学家王晓东的大名可以说在科学界、工业界以及最近被热炒的舞蹈界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如同...
顶级期刊《Cell》重磅:科学家让人类获得超能力抵御极度深寒!破解冬眠动物抵抗低温的终极秘密!
引言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一篇来自美国NIH的重磅研究文章,研究者们首次制备出来自于冬眠动物十三条纹地松鼠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比较了人类神经细胞和冬眠动物神经细胞在低温下的不同,阐明了冬眠动物细胞抵抗低温的关键机制,进一步采用线粒体解偶联剂BAM15以及蛋白酶抑制剂处理细胞之后能够有效地在低温维持细胞形态以及让小鼠的肾脏抵御低温。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