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344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ature子刊】潜在治疗策略|阻止脂肪酸产生可降低已扩散到大脑的乳腺癌细胞
大约15- 30%的乳腺癌患者有脑转移(BM),基底样型乳腺癌(BLBC)是最常见的转移到大脑的癌症类型。当乳腺癌患者转移到大脑时,由于脑转移癌的治疗药物稀缺,所以总是令科学家们“头疼”。 先前,有研究人员针对乳腺癌患者的脑转移问题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一篇题为“Anti-EGFR VHH-armed dea...
【Nature子刊】首创!科学家发现治疗“癌症之王”——神经母细胞瘤的新方法,可阻止癌症进一步发展
神经母细胞瘤素有“儿童癌症之王”称号,是因为这种肿瘤在过去疗效极差,而且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多发于肾上腺或腹膜后,位置很深,早期不易发现。而这种肿瘤恶性度高,进展快,易发生骨髓、骨及器官转移。 最近,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针对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新方法。 该研究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
【快讯】丹麦工业大学使用TigerGraph助力发现更有效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法
丹麦工业大学使用TigerGraph助力发现更有效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法 结合图分析与AI、机器学习和转化生物信息学,以更好地预测疗效 中国上海,2021年3月31日——图分析平台提供商TigerGraph宣布,全球技术和自然科学领域的领先大学丹麦工业大学正在将TigerGraph的高级图分析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AI)技术结合,以改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
【新研究】科学家发现导致移植排斥的细胞竟然是......
器官移植所需技术及其之高超,手术极其之复杂困难。但手术的艰难却并不是最可怕的,器官移植手术,最怕的是术后的排斥反应。 免疫学家和移植外科医师早就意识到,T细胞在器官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直到现在,常驻记忆T细胞在移植排斥中的作用仍被忽略。 近日,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 Imm...
Cell Res | 新发现,上海生化细胞所杨荟团队揭示CRISPR相关转座酶的组装机制
CRISPR和CRISPR相关的(Cas)系统赋予RNA指导的针对原核细胞入侵遗传元件的适应性免疫。这些系统采用包含监视复合物的CRISPR RNA(crRNA)进行序列特异性识别和降解外来DNA或RNA。据报道,几种缺乏核酸酶的I-F,I-B和V-K系统与缺乏DNA靶向关键基因的Tn7样转座子在进化和功能上相关,这暗示着RNA引导DNA插入的新模式。TniQ亚基是大肠杆菌TnsD的同源物,...
【Science子刊】细胞重组编程取得新突破|细胞疗法可帮助中风患者的修复大脑并有望恢复90%的运动功能
中风,其实是俗称,它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类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血管破了)和缺血性脑中风(脑血管堵了)两大类。中风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它的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中国每年会有百万人因中风而去世,美国每年新增或者复发的中风患者达到近80万。 中风一旦发生,就会导致血管和神经元组织缺陷,幸存者往往有不可逆的脑损伤,包括瘫痪、言语障碍和运...
【首轮嘉宾公布】2021第二届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论坛诚邀您参加!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主题介绍 单细胞测序技术自2009年问世,2013年被Nature Methods评为年度技术以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基础科研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单细胞测序从单个细胞水平对基因组和转录组进行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或转录组扩增,进行高通量测序,能够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状态,反映细胞间的异质性,相比于群体细胞测序,更适用于解决少...
【新进展】“饿死癌细胞”升级版来了!科学家发现一种药物可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这对其他癌症也适用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饿死癌细胞”的说法流行了起来。据报道,因为癌细胞特别喜欢吃糖,如果患者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的话,体内的癌细胞就会因缺乏能量而被饿死。 很多研究证明,由于癌细胞生长太快,血管供应跟不上,癌细胞很早就学会了不依赖葡萄糖。当葡萄糖不足的时候,很多癌细胞会改换口味,开始吃别的东西,比如谷氨酰胺(Glutamine)。...
【新进展】“饿死癌细胞”升级版来了!科学家发现一种药物可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这对其他癌症也适用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饿死癌细胞”的说法流行了起来。据报道,因为癌细胞特别喜欢吃糖,如果患者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的话,体内的癌细胞就会因缺乏能量而被饿死。 很多研究证明,由于癌细胞生长太快,血管供应跟不上,癌细胞很早就学会了不依赖葡萄糖。当葡萄糖不足的时候,很多癌细胞会改换口味,开始吃别的东西,比如谷氨酰胺(Glutamine)。...
【新研究】柳暗花明?肌肉干细胞疗法或是新福音
干( gàn) 细胞(stem cell)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目前各方发现,干细胞不仅存在于胚胎,也存在于成人体内许多器官和组织中,其中包括已经发现的脐血干细胞、胎盘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等等。 一直以来,干细胞都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门话题,这是因为其具备很强的分化...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发病率排名第三(193万),死亡率第二(94万),而在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排名第二(56万),死亡率第五(29万),结直肠癌已经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随着手术、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的应用,CRC患者的预后得到有效改善。但目前,仍有一半以上患者在疾病进...
易贸大会火热开启,翌圣全能核酸酶助力细胞与基因治疗!
3月12日,第六届易贸生物产业大会EBC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本次大会聚焦分子诊断、抗体药物、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投融资四大热门板块,吸引5000多人参会,200多家机构参与。 图1 易贸大会现场 细胞与基因治疗信息速递 在细胞与基因治疗方向,驯鹿医疗、香雪精准、沙砾生物、同济医院、上海大学等多家临...
重磅!王福生院士团队发布最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成果:能够显著改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损伤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院士团队近期在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COVID-19重症患者肺损伤的影响: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期临床试验》研究的文章。 该项试验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
【新发现】哈佛大学发现63岁患癌,19岁时癌细胞已开始在身体中出现了
众所周知,年龄是癌症的最大危险因素,所有癌症患者确诊的中位年龄为66岁。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癌症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缓慢发展,然后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因此,癌症被确诊之时,癌细胞往往已经秘密生长了数年之久。 但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没有弄清楚一个重要问题:癌症到底是...
强强联合 | 吉因加携手新格元生物,超高通量测序服务助力单细胞领域深入研究!
单细胞测序技术自 2009 年被报道以来,先后问鼎Nature Methods年度技术(2013)、Nature封面(2017)、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榜首(2018),并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海量单细胞技术更形象地被称为解析细胞异质性的“瑞士军刀”。近年来,随着国产测序仪的推出以及测序成本的不断下降,单细胞测序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与推广。DNBSEQ-T7 测序仪作为国产超高性...
【Nature】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苏冰教授课题组发现新型肠道间质细胞并揭示其在炎症过程中调控肠道干细胞损伤修复机制
北京时间3月4日凌晨,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苏冰教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MAP3K2-regulated intestinal stromal cells define a distinct stem cell niche”。该研究首次发现肠道干细胞底部存在一类被称为MRISC的新型肠道间质细胞(图1...
【快讯】浙江大学医学院郭国骥团队发表基于跨物种细胞图谱的谱系进化研究
郭国骥教授 细胞类型是多分子生物的基本单位。后生动物是由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类型组成的,如:上皮神经、肌肉、神经细胞等。细胞类型的数目和总类别伴随着物种进化而改变,细胞类型已经被当作“进化单位”,具有独立进化的潜力。细胞类型的演化是比较细胞生物学的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在物种进化进程中,关于细胞类型起...
【邀请函】2021第二届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论坛诚邀您参加
单细胞测序技术自2009年问世,2013年被Nature Methods评为年度技术以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基础科研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单细胞测序从单个细胞水平对基因组和转录组进行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或转录组扩增,进行高通量测序,能够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状态,反映细胞间的异质性,相比于群体细胞测序,更适用于解决少量特殊样本的...
【Science】解密肝脏再生之谜!科学家们鉴定出负责肝脏组织再生的细胞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体,也是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中心站,在人体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肝脏在调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新陈代谢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还具有解毒、造血和凝血的作用,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作用也非常强大。 据统计2015年中国慢性肝病患者中;乙型肝炎” 患者有9...
【新研究】炎症性肠病:科学家发现新方法可指示免疫细胞帮助修复肠道内受损组织
全世界有近390万女性和300万男性患有IBD,而且病例数还在上升。数据表明,中国IBD发病率近年来显著增加,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50万人,且发病人群偏年轻化。 免疫系统会保护人体免受细菌等有害物进入体内。但在炎症性肠病(IBD)等情况下,免疫系统会攻击肠道内的组织,形成溃疡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