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直播】AI驱动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突破与前沿应用
转化医学圆桌π第一期“解码生命多维密码:组学技术融合如何构建精准医学未来”
首届精准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队列研究先锋计划颁奖仪式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344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中科院:无证据表明亚洲人新冠病毒细胞通道ACE2受体表达量更高

2020-02-28

  导言:近日,新冠病毒相继在日本和韩国爆发,这不得不又一次引起大家对于是否亚洲人更易感染新冠病毒的思考。而鉴于SARS-CoV也是从中国爆发,而新冠病毒与SARS-CoV一样都已经被证明是通过ACE2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进入人类细胞的。那么亚洲人体内的ACE2受体是否表达量更高?这又是不是病毒首先在中国爆发的原因?这不能只是假想推测,还需要研究人员通过实验与数据说...

【研究】新冠肺炎致死元凶:「细胞因子风暴」或由ACE2介导!

2020-02-27

  导读:新冠肺炎已然强势侵袭全球,不论是泱泱大国还是弹丸之地均无法全身而退。尽管多数新冠肺炎患者为轻症,但不容忽视的是,重症患者死亡率竟高达10%以上。新冠病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   近日,重庆大学的钟莉教授团队在预印本网站Preprint.org上发表重要结果,认为ACE2在新冠肺炎病程中发挥的作用并...

【重磅】上海交通大学韩泽广团队单细胞分析揭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易感器官

2020-02-09

  2019年末,正逢中华大地喜迎新年来临之际,但在华中腹地武汉,一场瘟疫正在悄无声息声息的蔓延。受感染的病人初期显示出与2003年席卷中国的非典型肺炎(SARS)相似的症状。在国内外科学家多方努力下,病毒的基因序列被迅速解析。研究显示,这是一种与SARS有高度同源性的新病毒,被命名为2019-nCoV。迄今,由这种冠状病毒确诊感染者超过3万人,重症患者6000余人,死亡700...

【Nature】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惊现免疫T细胞!

2020-01-1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原因。在AD患者和模型动物脑内,小胶质及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可引起炎症反应,进而造成神经元损伤。已有研究证实神经炎症在A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导致该病的真正元凶仍众说纷纭。 近日,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AD患者的脑脊液中发现了大量免疫T细胞!这些T细胞不仅徘徊于受...

《转》访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李博安教授:详解细胞应激生物学和肿瘤代谢

2020-01-13

李教授您好,我们知道您所在的单位是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否为大家介绍一下细胞应激对于疾病主要有哪些作用?实验室目前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李教授:首先谈一下什么是细胞应激,所谓细胞应激是指细胞在处于不利环境和遇到有害刺激时所产生的防御或者适应性反应。这种作用是在进化中逐渐形成,应激导致的选择性压力有益于物种的进化。然而当有害刺激超出细胞的应对能...

间充质干细胞修复2型糖尿病人病态胰岛新机制

2020-01-08

近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中心沈中阳教授团队的一项成果发表于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杂志上。该研究揭示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逆转2型糖尿病人胰岛的去分化,修复病态胰岛。这项研究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提供了全新且强有力的证据。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约有 1.14 亿,占全球 27%。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疾病...

【简讯】“郝希山院士工作站”落地昆明 开展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研发

2020-01-05

  1月4日,“郝希山院士工作站”在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启动,将在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研发、临床转化和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开展工作。   郝希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肿瘤学家,现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郝希山院士致力肿瘤临床和科研四十余年,在肿瘤外科、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肿瘤流行病学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ems...

哈佛中国医学生疑盗21瓶癌细胞样本,在美机场被抓

2020-01-04

  当地时间2019年12月30日,美国波士顿联邦法院公告,一名来自中国的29岁医学生郑灶松(音译:Zheng zaosong),涉嫌从其工作的哈佛大学一实验室中盗走了21瓶癌细胞样本,他在波士顿的机场被逮捕,当时其正要登上飞回中国的飞机。   据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019年12月10日,郑灶松在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登上飞往北...

【Nature子刊】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发现:CD20+B淋巴细胞有效改善预后!

2020-01-02

免疫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兴策略之一, 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结直肠癌因其复杂多变的遗传分子学机制得到了诸多研究人员的青睐。对于结直肠癌而言,免疫微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治疗难度及患者的生存预后等。 近日,一篇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发现:肿瘤浸润性CD20+B淋巴细胞在结直肠癌(CRC)患者预后中展现出积极作用。此外,CD20+B淋巴细...

《自然·医学》: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老是耐药?靶向这个基因准没错!

2019-12-30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和侵袭能力最强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预后极差。标准治疗方案无法安全、特异地消除所有癌细胞,仅能提供给患者有限的生存获益。免疫治疗通过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为GBM治疗开辟了新道路。但是,GBM并不会任人宰割,肿瘤微环境(TME)会对免疫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抑制作用,导致该疗法疗效难尽如人意。近日,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

《自然·医学》: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老是耐药?靶向这个基因准没错!

2019-12-28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和侵袭能力最强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预后极差。标准治疗方案无法安全、特异地消除所有癌细胞,仅能提供给患者有限的生存获益。免疫治疗通过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为GBM治疗开辟了新道路。但是,GBM并不会任人宰割,肿瘤微环境(TME)会对免疫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抑制作用,导致该疗法疗效难尽如人意。近日,德克萨斯大...

【聚焦】免疫治疗总是无功而返?这口锅或许该扔给中性粒细胞!

2019-12-23

全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较高,且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总体治疗效果欠佳,5年生存率仍较低,亟待研究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在肺癌治疗领域大显身手,但其单药治疗仅对约20%患者有效,且难免耐药性的困扰,相应机制至今众说纷纭难有定论。近日,美国Fred Hutchinson临床研究部的研究人员发现ICI的疗效与一种常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息息相...

《Nature》:CD8+T细胞的数量竟决定癌症患者的预后!

2019-12-16

多年来,研究人员在战胜癌的路上不遗余力地努力着,愈来愈多的癌症治疗接踵而至。治好患者、“不留后患”,一直是癌症研究的终极目标。近日,埃默里大学温西普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这一层面有了新的突破:CD8阳性T细胞的数量竟与多种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中,他们发现,如果这些细胞在肿瘤里的浸润水平低于2.2%,那么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疾病进展的风险要高出4倍。这是癌症...

【Nature】白血病干细胞存活的关键找到了,能否据此根除白血病?

2019-12-14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失去正常定向分化功能的非成熟白血病细胞在体内堆积造成造血功能异常的一种克隆性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血液病。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AML的治疗效果已明显改善,但化疗无法根除白血病干细胞(LSC),未被清除的LSC是导致患者复发的定时炸弹。通过研究LSC生存机制进而开发新的治疗方案已成为研究热点。  &...

今日《细胞》封面:首次看清体内所有癌症转移!科学家们发现将近四分之一的位点无法得到有效治疗

2019-12-13

在全世界范围内,癌症是最为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但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杀死这些病患的,其实并不是最初的癌症,而是癌症发生的转移。事实上,超过90%的癌症患者是因为癌症转移才去世的。 既然癌症转移那么凶险,我们开发一点药物,抑制癌症转移不就好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癌症的复杂性,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癌症为何转移,如何转移,又会转移到何处。更糟糕的是,由于我们的身体不是透明的,现有...

Hemiscorpius lepturus属蝎毒可以引起结肠癌CT26细胞系显著的凋亡

2019-12-10

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 杂志发表了Massoud Saidijam 团队题为 “Remarkable apoptotic pathway of Hemiscorpius lepturus scorpion venom on CT26 cell line” 的文章(2019年1月)。 蝎毒被认为是一...

《Nature》:揭秘CAR-T疗法T细胞耗揭的关键原因,有望进一步攻克实体瘤!

2019-12-10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疗法自问世以来在治疗血液癌症方面可谓是战功赫赫,然而,T细胞耗揭却使其在实体瘤领域的发展频频受限。但现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c-Jun(一种增加与T细胞活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基因)的功能缺陷是T细胞耗揭的关键原因,用修饰后的CAR-T细胞治疗的白血病小鼠的存活时间比...

芝友医疗循环肿瘤细胞扫描系统D800为CTC检测技术再添助力!

2019-12-08

2019 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论坛(CCTB)于 2019 年 12 月6日—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欧亚国际会展酒店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联合主办,紧密围绕一年来肿瘤标志物领域基础与转化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规范化应用、产业发展趋势等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芝友医疗有幸受邀参加了本次盛...

Nature子刊:追踪癌细胞扩散,新技术让结肠癌细胞无所遁形!

2019-12-04

作者:Paris 肿瘤的转移总是从少数几个癌细胞的扩散开始,而癌症干细胞因其自我更新和治疗抵抗等特性被认为是癌症发生、发展、耐药和复发的根本原因。近日,杜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针对癌症干细胞的扩散有了新发现:研究人员在老鼠身上使用一种新的技术,通过让干细胞发光来直观地标记结肠癌突变,从而让结肠癌癌细胞扩散过程直观地暴露出来。相关文章已发表于《Nature commu...

《自然》子刊:癌症患者血液中大部分突变不是来自于癌细胞!MSKCC团队发现,癌症患者血液中一半以上的突变来自于白细胞丨科学大发现

2019-11-27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和GRAIL联合研究团队,今天带来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这项由MSKCC实验病理学主任Jorge Reis-Filho和临床医学科学家Pedram Razavi共同领导的研究,对124例癌症患者的cfDNA、肿瘤组织样本和白细胞DNA,以及47名无癌志愿者的cfDNA和白细胞DNA,进行了超高深度测序(6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