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638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曹雪涛院士团队再获重大突破:新型红细胞亚群促进肝细胞癌进展
肿瘤微环境中的非肿瘤细胞群已被报道不仅在癌症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而且还被微环境本身重新编程。 靶向肿瘤微环境越来越被认为是癌症的有希望的方法干预。 有趣的是,迄今为止已明确的肿瘤微环境中大多数促肿瘤细胞群是源自髓样细胞的白细胞亚群。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肿瘤诱发的新细胞群:Ter-119红系细胞标志的红细胞,...
最新结果!揭秘免疫环境对肝细胞癌的重要影响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和最致命的人类癌症之一,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 HCC的预后总体不好,只有在早期诊断时,手术和消融治疗才能够有效的治愈。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HCC被诊断为晚期,此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最近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成为唯一可用的治疗选择。为了开发更有效的疗法并确定决定患者生存的因素,迫切需要对HCC的机制有更好的理解。 免疫系统对癌症发展...
这么吃能改变肠道菌群!还能降低肝脏脂肪!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指除酒精外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随着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全球化的流行趋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富裕地区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10%~30%,其中10%~20%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后者10年内...
突破!复旦专家发现肝癌肺转移早期预警信号
原发性肝癌,素有癌王之称,转移复发是影响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也是肿瘤研究的难点与热点。肺是肝转移最常见的部位之一,肝癌肺转移如何会发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夏景林教授、中科院细胞生化所陈洛南研究员带领团队历经4年研究,最终在肝癌肺转移发生机制上实现突破:首次成功用动态网络标志物(DNB)方法筛选、绘制出“肝癌肺转移发生前”的早期预警网络信号图。根据该图,可观察病程不同阶段动态变化。相关研究发表...
颠覆常识!多倍体肝细胞可预防癌症!
大多数人体细胞是二倍体,只携带一组匹配染色体,其中包含人体全部基因组。多倍体细胞携带两组或更多组染色体。多倍体细胞在人体大多数组织中很少见,但在哺乳动物的心脏、血液和肝脏中普遍存在。当肝脏受到脂肪肝或环境毒素引起的伤害时,多倍体化也会显着增加。然而,这些多倍体化的增加是否具有功能重要性尚不清楚。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儿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肝脏中具有全基因组复制的细胞(称...
华人科学家发现维生素C新功效:可优先杀死肝癌干细胞!
中国的神药很多,在最近打击神药的浪潮中,很多神药都被打下了“神坛。”“神药”成了一个讽刺的代名词,然而在我们的日常医疗中,确实存在着四大神药,也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听过这四大神药的名字——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反应停和维生素C(排名不分先后)。阿司匹林最近在癌症领域风生水起,同被挂上神药称号的维生素C同样不甘人后。最近,来自中国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王红阳院士的研究团队就为大家带来了维...
专访“千人专家”林标扬:努力将普望生物打造成肝病诊断领域的独角兽
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共通的气质? 勤奋、执着、探索求真、永不放弃、怀疑主义精神……这些标签在林标扬博士身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痴迷于科研,曾经连续几年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PNAS,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被引次数超过7800余次,能取得这些成就已经算是顶尖科学家了。 他质...
重磅!癌症疫苗或许可行!《Cell》子刊揭肝癌疫苗!
研究表明,重组巨噬细胞(专门的免疫细胞,破坏靶细胞)可以抑制肿瘤的形成;活化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促进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注射PIC也能抑制由PTEN缺失和脂肪肝引起的肝肿瘤,并且不发生抑制脂肪变性的情况。 这些数据为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的使用奠定了基础,如合成dsRNA,它可以防止高危脂肪肝...
重大突破!中山大学徐瑞华团队破获肝癌“身份指纹”! ctDNA甲基化成“关键先生”!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召开肝癌早诊早治技术重大突破新闻发布会,徐瑞华领衔中美团队发现肝癌精准诊治新方法,破获肝癌血液“身份指纹”,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0月10日凌晨在国际学术顶尖杂志《Nature Materials》(影响因子39.737)上发表,题目为《Circulating tumour DNA methylation markers ...
巨大肝癌“手术、介入、放化疗均无可能”?中山医院专家勇闯禁区救治年轻母亲
为赢得后续治疗时间、与肿瘤抢时间,根据既往成功经验,夏景林教授领衔团队,决定先下手为强,变先治标为先治本:“闯禁区”为患者实施介入。 36岁的苏小姐(化名)万万没想到,二宝出生月子还没坐好,自己便病魔缠身:诊断发现直径达25公分巨大肝癌。在求治多位专家无果后,苏小姐家人慕名找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内科夏景林教授,专家领团队为她施行介入治疗...
“隐形杀手”三手烟:伤脑又伤肝,接触越久危害越大
三手烟(thirdhand-smoke)指的是在吸烟者“吞云吐雾”后,留存在室内家居陈设表面的残留物及其发生化学变化后产生的有害物质。惨遭三手烟荼毒的往往是那些没有吸烟习惯,仅仅是与家具、汽车等有过接触的人,尤其是儿童。大多数人可能仍旧低估或是不相信三手烟对健康的危害,但过往一些在小鼠身上的实验显示,三手烟接触可能导致亢奋、肝肺损伤,甚至2型糖尿病、伤口愈合并发症等问题。毫无疑...
Cell重要发现:肝脏的大小随昼夜节律变化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杂志《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瑞士日内瓦大学Ueli Schibler研究组和瑞士雀巢健康科学研究院Frédéric Gachon研究组合作的一篇研究论文,论文揭示了肝脏的大小也会随着昼夜节律发生变化。 肝脏是一个非常多功能的器官,它负责给血液解毒,还帮助调节新陈代谢,即使移除近三分之二的肝脏,它仍可以再生。但本研究表明肝脏比我们所预想的更加独特。当小鼠醒着时...
汤钊猷院士:最近十年肝癌5年生存率大幅提高
“我们治疗癌症,不仅应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也应该懂得质疑。我们在自然科学方面落后于西方,在很多方面仍然是‘洋为中用’。但中华民族不能长期安于‘老二’地位。为此,洋为中用,能否超越,如何超越,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月2日至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在暨南大学附属复大医院出席第三届两岸四地癌症康复论坛时如此表示。 汤钊猷院士表示,对西方医学,既要学习,又要质...
咖啡不仅好喝,还能降低肝癌风险!
根据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喝更多的咖啡可以降低常见原发性肝癌的发病风险。 研究人员发现,咖啡饮用总量的相对升高与机体的肝细胞癌(HCC)对抗作用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每天多喝一至五杯咖啡的人HCC发病风险降低了20%-35%。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对于习惯饮用咖啡与同时习惯饮酒的人来说咖啡对他们肝脏的保护措施是一样。同样,...
伯豪客户利用lncRNA芯片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
对于很多小伙伴们,特别是医院的工作人员,除了每天繁忙的门诊工作之外,还需要挤出时间来做科研,发文章。这真是一件又苦又累又烧脑筋的工作。有没有办法即简单,又快速地发表还可以的影响因子(3分以上)的文章呢?小编告诉您,是可以的。那么,需要满足哪几个条件呢?通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一个案例,我们来一一破解。...
清华大学成立临床医学院,知名肝胆外科专家董家鸿任首任院长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4日揭牌。临床医学院首任院长由知名肝胆外科专家董家鸿出任。 临床医学院将依托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理工和人文学科基础,构建跨领域交叉融合、医研企联盟的精准医学研究体系,立足解决保障民众健康、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高水平临床医学研究、临床转化科学研究,在重大疾病的防治策略和先进产品研发等领域取得突破,推动健康医疗服务迈向国际一流。 ...
世卫组织计划2030年消除肝炎,“中国经验”获认可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到2030年消除肝炎危害的目标,简称“2030目标”,它已成为全球肝病防治领域的“一号课题”。作为肝病高发地区,中国肝病防控形势对实现这一目标来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前正在上海召开的第26届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年会(APASL),汇聚全球5000多名肝病专家,围绕着“携手消除亚太地区病毒性肝炎”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在昨日大会主办方与世界卫生组织...
浙大肝移植论文被撤:地域偏见?国际惯例?
最近,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国际肝杂志》(Liver International)决定,撤销浙江大学第一附属主任医师郑树森等人在线发表的一篇与肝移植有关的论文,并或将终身禁发该论文作者的论文。 《国际肝杂志》主编Mario Mondelli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回应称:“撤稿原因并非论文数据造假,而是缺少563例肝移植器官来源的伦理证明。” 被撤论文将刊登于下一期《国际肝...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报道可预测早期肝癌术后复发可的甲基化标记物
研究背景 在全世界分范围内,每年因肝癌死亡的病例超过50万人,是主要的致死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影像学的进步以及健康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肝癌病人在患病早期被发现。但由于肝脏捐赠者的短缺,外科肝脏切除术仍然是治疗早期肝癌病人的最主要方法。目前对于术后患者缺乏准确预测体系或标志物。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预测早期肝癌病人术后复发的模型。 研究结果 1. ...
研发混合益生菌或可低成本治疗肝癌
由香港大学生物系副教授Hani El-Nezami博士及Gianni Panagiotou博士领导的科研团队,与该校李嘉诚医学院及东芬兰大学医学系合作,研发出一种对肝癌具有潜在治疗效果的混合益生菌“Prohep”,有望成为治疗肝癌的一种低成本方案。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该团队最近已通过港大技术转移处和港大科桥公司,为Prohep申请国际专利。 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