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直播】AI驱动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突破与前沿应用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475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老院士讲解为何癌症那么难治

2015-07-24

  7月14日,上午。8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开泰步履蹒跚地进入南方医科大学的生命科学楼。满头白发,外加借助拐棍行走仍显行动不便,他略显老迈。不久前的一次体检发现他左下肺有一处1厘米宽占位性病变,很可能是炎症,但还不能完全排除是其一直想攻克的那种疾病———恶性肿瘤。   老人虽然从学校的肿瘤研究所所长位置上退下来了,却一直从事着寻找抗癌、杀死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这是一个有着...

六十多位院士学者为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献计献策

2015-07-22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举行“科学教育”论坛,来自高校、研究所、教育部的六十多位院士、学者为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献计献策。北京大学原校长、中科院学部科普与教育委员会主任周其凤院士说:“科技竞争从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靠教育,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离不开科学教育。”这次论坛就是要凝聚广大专家的智慧,“为我国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陈竺、陈赛娟院士Nature Genetics发表肿瘤研究新成果

1970-01-01

   由上海交通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采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绘制出了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NKTCL)基因组学图谱。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7月20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的陈赛娟(Sai-Juan Chen)院士、陈竺(Zhu Chen)院士及...

张亚平院士JMCB获人类大脑转录组进化研究进展

1970-01-01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脑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得到了极大得增加。脑的结构使得人类有着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极高的认知能力,比如语言能力、抽象思考能力等等。转录后修饰,如RNA编辑、可变剪切等能够由相同的DNA序列生成不同的RNA,进而翻译成不同的蛋白质构体,是扩大蛋白质多样性的重要机制。随着二代测序发展,转录后修饰等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 ...

川大院士发表CRISPR/Cas综述文章

1970-01-01

   七月十五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Human Gene Therapy》发表综述文章,提出了CRISPR/Cas传递载体所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非病毒载体所发挥的潜在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是本文共同作者之一。魏于全目前是四川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二批特聘教授,199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四川...

美国著名院士Science发布免疫学重要发现

1970-01-01

   当病菌入侵之时,机体会调整自身适应及摧毁这一特定的靶标,这是免疫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然而目前对于免疫系统如何来精炼它的防御蛋白――抗体,从而最有效地瞄准入侵物的机制却仍不是很清楚。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提供了有关这一选择过程的一些重要新见解。他们的研究论文发布在7月16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诺贝尔奖得...

中国工程院院士安静娴离世 被誉为中国头孢第一人

2015-07-13

  我国著名化学制药专家,中国制药工业企业第一位工程院院士,东北制药高级工程师及终身员工安静娴7月10日在北京逝世。   安静娴195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即进入东北制药总厂工作,长期奋战在我国化学制药科研工作第一线。20世纪60年代,她提出并组织实施磺胺嘧啶重大技术的改进;70年代,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主持研究发明的抗疟疾新药—...

曹雪涛院士综述文章:当免疫遇上表观遗传

1970-01-01

   近日,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和第二军医大学的鲍嫣(Yan Bao)博士,发表了一篇题为“Epigenetic Control of B Cell Development and B-Cell-Related Immune Disorders”的综述文章,探讨了参与B细胞发育和B细胞相关免疫疾病的表观遗传控制机制。 曹雪涛院士现...

国医大师吴咸中院士:中西合璧拓新路

2015-07-10

  吴咸中   (1925-),辽宁省新民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首批国医大师,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主要奠基人和全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首倡“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推动了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药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创立并不断完善了中国中西医结合急腹症诊疗体系,实现了外科治疗学的重要变革;在重症胆管炎、...

法国院士解读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再造人类健康

2015-07-03

  随着再生医学研究的进展,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将在传统治疗技术方法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展现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不同层次生物高科技修复工程的划时代医疗水准,造福无数需要帮助的病人。   韩忠朝   法国技术科学院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时至今日,...

【重磅】美国院士发现抗艾滋病毒的miRNA

1970-01-01

   艾滋病影响全球约35万人,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最近,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Laurie H. Glimcher院士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方法,可在感染刚刚开始发展的关键时刻,限制一种最常见形式艾滋病病毒(HIV-1)的复制。这一研究突破,发表在六月二十五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阐明了人体抵御HIV-1的免疫力的一...

美国院士:抗艾滋病毒的miRNA

2015-07-01

  艾滋病影响全球约35万人,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最近,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Laurie H. Glimcher院士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方法,可在感染刚刚开始发展的关键时刻,限制一种最常见形式艾滋病病毒(HIV-1)的复制。这一研究突破,发表在六月二十五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阐明了人体抵御HIV-1的免疫力的一...

钟南山等三院士为医患关系发声

1970-01-01

3位院士,数十位名医,挤在一间小小的会议室,坐诊的对象只有一个:医患共同决策。 □钟南山说:“平常我们讲医学人文,讲得比较多的是医德和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但医学人文精神更深的内涵还应包含技术层面的沟通,这就是医患共同决策。” □可也有医生质疑:如果一个医生...

裴钢院士新文章:用中药来治疗老年痴呆

2015-06-23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可以利用中草药石菖蒲(Rhizoma Acori tatarinowii)来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并在研究中证实石菖蒲的一些活性成分促进了神经祖细胞增殖。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Aging cell》杂志上。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

徐宗本院士:发展大数据产业须“冷热”结合

2015-06-18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推动大数据产业时,一定要同时关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这样才会实现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并使大数据产生应有的价值。”近日,正在推动成立新丝路大数据产业基金的中科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谈起了自己关于大数据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徐宗本认为,大数据是一种“用数据说话”的...

曹雪涛院士权威期刊发表miR-92a抑制抑癌基因p21的表达

1970-01-01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采用一种体内方法鉴别出了计算机算法无法预测到的目标miRNA,证实在肝癌中miR-92a作为一种致癌miRNA抑制了抑癌基因p21的表达。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6月10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曹雪涛(Xuetao C...

华人女院士Cell发布衰老研究重要成果

1970-01-01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研究中报告称发现,使得我们的大脑能够学习及生成新记忆的一个过程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也导致了退化。 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的这些研究,有可能最终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一些新的方法来防止诸如阿尔茨海默氏症一类的疾病出现认知能力衰退。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Picower...

多院士发声:我国免疫治疗"创新与产业化"迫在眉睫

1970-01-01

赵国屏院士 “免疫治疗亟需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策略,政府支持,企业参与,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加快我国在免疫治疗领域的创新与产业化已迫在眉睫。”这是多位院士专家在日前举行的上海东方科技论坛上表达的观点。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深刻的社会变化改变了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构成。此时,乙肝、艾滋和结核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以及其...

美科院院士:基因如何影响身高?

1970-01-01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CU)医学院院长、公共卫生医疗事务执行副总裁 Jerome F. Strauss III教授,在生殖健康研究领域享有崇高威望,获得过很多荣誉,包括美国总统成就奖、英国内分泌协会跨大西洋勋章、美国妇产科协会著名科学家奖及智利大学校长勋章等,1994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医学研究所院士。 最近,Strauss院士带领的一个研究...

北大尚永丰院士Cancer cell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1970-01-01

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天津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GATA3功能丧失促进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发表在5月28日的《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尚永丰(Yongfeng Shang)院士以及天津医科大学的王艳(Yan W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尚永丰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