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34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EJM重磅:CAR-T首次消灭实体瘤,意义非凡!

2016-12-30

一大早打开电脑,奇点糕就迎面被一个大新闻“撞了一下腰”——CAR-T疗法首次在实体瘤治疗中获得了突破!奇点糕一下就心潮澎湃了有没有!这个被CAR-T“盯上”的实体瘤还恰好是非常“难缠的”胶质母细胞瘤。 这么厉害的研究在今天发表在了临床领域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1]。这项研究是由希望之城(City of Hope)研究中心做的,希望之城位于美国加州,是一所顶尖的非盈利研究治疗中...

NGS“惨败”,第三代测序首次成功诊断罕见病!

2016-12-13

目前临床上主要利用短读长测序(SRS)来进行基因组学分析,比如二代测序。SRS的主要特点是通量高、准确基数高以及成本低,但它无法解决高度杂合的基因组、高度重复序列、高GC区域、拷贝数变异、大的结构变异等问题。相比而言,长读长测序(LRS)有着与之互补的优势,在临床上可以检测到SRS遗漏的遗传变异。第三代测序技术的显著特征就是读长比二代测序更长。近日,科学家们首次利...

第三代测序重大突破!首次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

2016-12-10

第二代测序是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但读长短是它的软肋,并且它无法解决高度杂合的基因组、高度重复序列、高GC区域、拷贝数变异、大的结构变异等问题。第三代测序技术避免了第二代测序读长短的缺点,近年来渐渐被应用于各大研究中。以前谈到第三代测序,也许你想到的是病毒基因组或细菌基因组测序,而如今随着技术的升级,研究人员有望使用第三代测序仪来进行大规模的人类基因组测序。 ...

新突破!掌上测序仪首次完成人类全基因组测序

2016-12-07

最近,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Wellcome Trust人类遗传学中心(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Human Genetics)和在基因组分析领域领先的英国公司Genomics plc宣布,首次使用掌上纳米孔测序仪完成了多个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这项成果是在纽约举行的牛津纳米孔行业会议上公布的,它标志着测序技术的一次突破,打开了大规...

Nature:首次发现RNA剪接与衰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016-12-07

衰老是各种破坏性慢性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生物学因素如何影响“细胞何时以及多快的衰老”,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现在,由哈佛大学T.H. Chan公共卫生学院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将细胞机器——其在一个称为“RNA剪接”的过程中切割和重新连接RNA分子——的一个核心部件的功能,与线虫长寿联系在一起。这一发现揭示了剪接在生命周期中的生物学作用,并表明,操...

科学家首次揭示起源癌细胞如何控制肿瘤侵袭和转移

2016-11-29

来自比利时科学家首次证明了起源肿瘤细胞如何控制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转移特性。 肿瘤异质性是指不同患者肿瘤之间和同一个肿瘤内不同细胞之间的差异。这种异质性的存在会影响对癌症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为了解释肿瘤的异质性科学家已提出了不同的机制,如上皮间质转化(EMT),在该过程中上皮肿瘤细胞失去黏附力,并获得间充质细胞的迁移特性,该过程与肿瘤转移和耐药性相关。为何有些肿瘤会发...

继全球首次人体临床实验后,川大华西CRISPR研究再获新进展

2016-11-20

     《自然》杂志关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卢铀教授首次利用CRISPR技术编辑T细胞并回输至病人体内进行肿瘤治疗的报道想必大家都看到了(详见转化医学网报道 Nature:华西医院全球首例CRISPR临床人体实验,领先美国!),惊叹于卢铀教授的勇气与先见的同时,笔者发现最近华西医院还有一项CRISPR应用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来自华西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魏...

PNAS:首次发现miRNA家族共同的功能

2016-10-26

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组小RNA分子家族会影响进入胎盘的细胞发育,胎盘是氧气和营养物质给到胎儿的重要器官,研究人员指出 miRNA-515-5p 未来也许能作为血液检测,筛选先兆子痫患病风险。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为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教授Carole Mendelson博士。 Mendelson博士表示,这是首次发现大型多成...

首次发现细菌病毒携带动物DNA

2016-10-17

  科学家发现,侵入细菌的一种病毒中潜伏着很多能表达出毒性蛋白的基因。这些基因本非病毒基因组的基因,而是来自于黑寡妇毒液基因以及其他一些动物的DNA。研究者们认为,要么是病毒偷窃了其他生物的基因,要么是其他生物的DNA入侵了病毒基因组。   病毒是一种充满争议的生物。他们几乎可以入侵感染三界(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然而大多数的病毒都仅有简单的结构...

首次多组学联合分析人肠道菌群

2016-10-13

  人类肠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有无数的细菌居住在里面,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最近,来自德国卢森堡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LCSB)的科学家,与卢森堡Integrated BioBank(IBBL)、卢森堡中心医院以及Emile Mayrisch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了一种方法,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来研究肠道微生物组这个生态系统:他们的新方法可让研究人员通过RNA测序...

科学家首次发现女性卵巢能产生新卵子

2016-10-10

科学家首次发现证据表明,人类的卵巢能在成年期产生新的卵子。 如果得到证实,该发现将推翻已有的观点:女性出生时带有固定数量的卵子,其数量无法增加。迄今为止该观点成为了女性生殖寿命的主要限制。如果该发现能被重复,将促进新的疗法以允许年长的女性怀孕并解决年轻女性的不孕问题。 癌症患者参与了这一小规模研究,结果显示:从接受过化疗药物的年轻女性身上采...

【2016CSCO】慧渡医疗:世界首次推出“ctRNA+ctDNA”的联合检测 技术-“基因雷达”

2016-09-23

从左至右:贾士东博士、尚鸣异博士、Winston Patrick Kuo博士 慧渡医疗的卫星会正好在午餐结束时开始,为此,慧渡医疗也亲切地为所有与会来宾提供了精美的午餐。十二点三十六分,慧渡医疗卫星会正式开始。CSCO组委会明智地为慧渡医疗选择了最大的会场,即便如此,慧渡医疗卫星会的600个座位依然座无虚席。 贾士东博士 大...

IBM Watson首次来华落地21家医院,提供肿瘤解决方案

2016-08-25

      8月11日,IBM与杭州认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认知”)共同宣布,21家本土医院计划使用经由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训练的IBM Watson肿瘤解决方案(IBM Watson for Oncology),以期基于此认知计算平台助力中国医生获得个性化的循证癌症...

MIT大神卢冠达:巧借CRISPR,首次发明人体细胞DNA“录音机”

2016-08-23

Timothy K. Lu博士(图片来源MIT) 8月18日,卢冠达博士发表的这项新成果声称,其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记录人类细胞DNA复杂历史的方法。据悉,这是首个可以记录人类细胞中事件持续时间和/或强度的模拟记忆存储系统。而这一研究中的新方法借助了目前生命科学领域非常热门的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as9。  近几年,除卢冠达博士外,一...

2016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出炉:清华北大首次入围世界百强

2016-08-15

在8月15日发布的一份2016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中国内地共有41所大学上榜,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今年首次入围世界百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电子科技大学等9所大学首次跻身世界五百强。 据澎湃新闻了解,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ShanghaiRanking’s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ARWU)是世界范围内首个...

NEJM:山东大学陈子江团队世界首次证明冻存胚胎移植活产率更高

2016-08-12

辅助生殖技术是指采用医疗辅助手段使不育夫妇妊娠的技术,“试管婴儿”就是使用该技术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方法生育的婴儿。 在体外受精过程中,移植新鲜胚胎通常要优于移植冷冻胚胎,但8月11日,山东大学副校长、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子江教授课题组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表明,与新鲜周期胚胎移植相比,胚胎冻存后移植可以明显提高新生儿活产率,这标志着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治疗研究在国际上取得重大...

中国人群“生物年龄”标记物首次被发现

2016-08-03

日前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糖基组学课题组获悉,该课题组近日发现一项可检测中国人群“生物年龄”的生物标记物,即免疫球蛋白G的糖基化水平,这是我国首次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 该课题组在王嵬教授的带领下,收集了中国汉族人群的多项人口学信息、生化及血液学检查指标,利用国产的Clin-TOF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多次实验后,首次证实利用免疫球蛋白G的糖基化水平可分析...

日HPV疫苗首次因副作用遭起诉 近3000人健康受损

2016-07-29

  表示在接种日本政府呼吁的宫颈癌疫苗后,出现全身疼痛及发麻等副作用的63名15至22岁日本女性,于7月27日在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福冈4地的地方法院同时提起诉讼,向日本政府和两家制药企业索赔。   日本共同社7月27日报道说,律师团称,就该问题提起诉讼尚属首次。原告包括东京28人、名古屋6人、大阪16人、福冈13人。要求每人赔偿1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5万元)基础上...

冯建峰团队首次绘制大脑功能网络动态图谱

2016-07-25

今天,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团队研究通过核磁共振扫描技术度量人类大脑各个区域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式,并揭示其动态变化的产生机制,从而首次绘制了脑功能网络的动态图谱。研究发现,大脑功能网络的动态变化与人类的智能高度相关。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BRAIN》杂志。 专家表示,根据这一发现,未来或将可能通过赋予人工智能系统内部各部件动态相...

中国科学家首次将胃细胞转变成肝和胰腺细胞

2016-07-23

从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王韫芳研究员、裴雪涛研究员带领团队取得了一项革命性研究成果——他们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技术,成功将人体胃上皮细胞转变成多种潜能的内胚层祖细胞,后者可以被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肝细胞、胰腺细胞和肠道上皮细胞等,为将来利用干细胞技术治疗终末期肝病、糖尿病等带来新的希望。7月21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重要成果,覃金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