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34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中国首次对肿瘤遗传异质性水平进行估算
一个直径约3.5厘米的肿瘤中竟携带上亿个基因编码区的突变,远高于以往估算值几千倍。日前,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通过对肝癌切片的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即使再微小的肿瘤也可能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正是这些海量的遗传变异,导致肿瘤治疗效果被“淹没”。 肿瘤内部异质性是癌症产生抗药性、转移性的主要原因。科研人员称,肿瘤发生是体细胞演化的过程,正如自然群体多...
科学家首次打通血脑屏障,有望以此治疗癌症患者
血脑屏障保护大脑远离毒素。历史首次,医生可以打通人脑保护层,将抗癌药物送入脑中。 加拿大团队将微型气泡注入某患者血液内,以此在血脑屏障中穿出一个小洞。 此技术将一束集中的超声波束作用到脑部,使得脑中的气泡产生震动,从而将所携带的化疗药物一并带入大脑中。 作为试验阶段,将有6到10名病患接收同样的手术治疗。 专家表示,在桑尼布鲁克科学医疗中心(Sunnyb...
749万,40-64岁为主!国家癌症中心首次发布我国癌症流行数据!
2015年10月9日,国家癌症中心主任陈万青带领团队在国际著名癌症专业期刊《癌症通讯》(Cancer Letters)上首次发布我国居民癌症现患数据。结果显示,我国5年内诊断为癌症且仍存活的病例数约为749万(其中男性患者368万人,女性患者381万人),总体5年癌症患病率为556/10万。与发病率相比,5年患病率更能从整体上反映疾病负担。2011年,我国5年内患癌且存活人数...
《柳叶刀》首次综合调查中国健康状况
两项发表在《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上的新研究,首次揭示了在近几十年里中国不同地区的健康变化。论文分析了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平均寿命、死亡原因及儿童死亡率,发现在过去20年里,每个省的平均寿命有所上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有所下降。 同期发布的另一项研究发现,自1970年以来,中国各省5岁以...
美敦力首次研究发现心脏猝死基因
10月16日——美敦力公司近日从两项独立研究中发现了与致命的异常心脏节律有关的基因,该发现尚属首例。该研究结果在伦敦2015年欧洲心脏病大会的热线分会上正式公布。 两项研究都采用了基因“标记”技术,来确定哪些基因的异常可能导致危险的心律以至于引发心脏性猝死(SCD)。起初美敦力的DISCOVERY(诊断数据对疾病管理的影响以及遗...
全球首次子宫中干细胞疗法临床试验即将开展
他们的骨头是如此脆弱,以至于在子宫里便会断裂。如今,一项在子宫里进行的干细胞疗法的临床试验,旨在帮助生下来便患有脆骨病的婴儿以更加强壮的骨骼开启人生。 “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在子宫中利用干细胞开展的临床试验。”此项涉及整个欧洲试验的协调人员、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Cecilia Gotherstrom表示。 脆骨病由制造胶原的基因发生变异引起。Gotherstr...
美院士首次揭示DNA超螺旋的三维结构
最近,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多学科的方法,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揭示了超螺旋DNA的三维结构影像图,从而发现它的形状比著名的双螺旋更加动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Nature Communications》。 分子病毒学和微生物学系的Lynn Zechiedrich教授和美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的W...
全球新药销售额首次破万亿美元
“2014年新药全球销售额历史首次超过万亿美元,达到10430亿美元。2014年新药研发的支出和全球新药销售比为18%。”在广州召开的汤森路透全国巡讲研讨会上,汤森路透的科学与解决方案顾问李寅,源引该公司《2014年度CMR全球研发年度报告》的数据(下称“报告”)。 近年来,国内企业对新药研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来...
干细胞首次“太空行”
日本广岛大学25日说,由其主导的首例太空干细胞培育实验入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宙实验项目。 根据计划,这一科研项目将从明年起用无人货运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干细胞,经过两周培育将其带回地面后移植给脊髓受损的实验鼠,观察它们的运动能力是否恢复。 共同社26日援引广岛大学康复学教授弓削类的话说,此次培育的将是...
Science: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病毒内部三维结构
自人类对疾病认识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以来,科学家一直试图测定病毒的内部三维结构,这一工作近日被两位中国科学家率先完成。 9月1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冷冻电镜揭示双链RNA病毒内部聚合酶和病毒基因组的非线轴结构”的论文。论文中,两位中国科学家首次将病毒的观察视角从“衣壳”深入到内部,改变了过去认为该类型病毒的内部基因组应呈线轴状排列...
欧洲最大癌症中心首次签约中国细胞治疗公司 开展免疫治疗
癌症术后治疗一直是国际医疗上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现在癌症免疫治疗作为化疗后的新型有效手段已经获得认可。法国InstituteGustaveRoussy(IGR)癌症中心是欧洲最大的癌症中心,目前也正在开展多种癌症的细胞治疗以及免疫疗法。此次与之签约的中国公司为杭州比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在细胞治疗领域具有领军实力的公司。 此次签...
首次成功靶定“通用”肿瘤靶标
端粒酶是一种几乎“通用”的肿瘤靶标,因为它在绝大多数的肿瘤中是被激活的。尽管端粒酶在癌症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临床上,还没有靶定这种酶的治疗方法。特别是,由于缺乏可用的结构信息,端粒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已经远远落后于任何其他方法。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开发高度有效的特异性抑制剂,并消除与当前化疗相关的副作用。 &...
NatCommun:科学家首次揭示人类胚胎的遗传组成结构
最近,来自瑞典卡若琳斯卡学院的科学家通过研究首次绘制出了人类受精卵初期所有处于活性的基因图谱,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该研究或为深度理解人类早期胚胎的发育以及帮助开发治疗不育症的新型疗法提供思路。 每个个体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经过一个单一的受精卵来发育,受精后的某一天受精卵就会变成两个细胞,随后就会变成四个细胞,进而四个细胞...
首次揭示人类胚胎的遗传启动
最近,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领导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首次定位了在人类受精卵最初几天里处于活性状态的所有基因。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对于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提供了一个深入的了解,科学家们也希望,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来治疗不孕症。 在一个人的生命开始时,有一个受精卵细胞。受精后的第一天,有两...
Nat Commun:科学家首次揭示人类胚胎的遗传组成结构
最近,来自瑞典卡若琳斯卡学院的科学家通过研究首次绘制出了人类受精卵初期所有处于活性的基因图谱,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该研究或为深度理解人类早期胚胎的发育以及帮助开发治疗不育症的新型疗法提供思路。 每个个体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经过一个单一的受精卵来发育,受精后的某一天受精卵就会变成两个细...
PLOS Genetics:科学家首次发现近视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证据!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视觉研究人员近期发现一个与近视相关的突变基因APLP2。当童年时期花大量时间阅读或者做其他用眼过度的事情时,该基因会显著增加近视的概率。具体研究成果于8月27日发表在《PLOS Genetics》。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首席研究员、医学博士Andrei Tkatchenko表示,几十年前,研究人员就知道近...
中国首次发布《中国器官捐献指南》 望消除公众误解
在22日于广州举行的中国器官获取组织联盟大会暨国际器官捐献论坛上,中国首部《中国器官捐献指南》正式发布。 指南共分十八个篇章,对中国器官捐献相关原则和政策进行了阐述,包括公民器官捐献的伦理道德、法律、捐献组织架构,中国器官捐献三类死亡判断标准,供体维护、器官功能的评估,器官获取的有关技术及分配准则,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建设,以及人道主义救助政策等内容。 ...
中国首次发现治疗肾癌的药物帕唑帕尼能治老年痴呆症
运用多尺度、多精度理论计算策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国辉科研团队,联手大连理工大学杨永亮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治疗肾癌的药物帕唑帕尼,可以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这一发现为新药研发以及“老药新用”开辟了全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化学类著名期刊《Chemical Science》上。 对于人体内几十万不...
PNAS:科学家首次发现神秘力量支撑长时间分娩宫缩!
众所周知,催产素能够在分娩时刺激子宫收缩,能够帮助婴儿顺利通过产道。由于紧缩的肌肉会挤压到血管导致血液流动受阻、氧气含量降低,按照正常生理规律,宫缩过程应会减弱。然而,分娩过程中子宫肌肉却能维持长时间收缩,除了激素等外力作用,是否还存在其他动力呢? 为解开这一谜题,利物浦转化医学研究所Susan Wray教授带领博士后研究人员Sarah&nb...
中国首次发现一种治疗肾癌药能治老年痴呆症
运用多尺度、多精度理论计算策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国辉科研团队,联手大连理工大学杨永亮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治疗肾癌的药物帕唑帕尼,可以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这一发现为新药研发以及“老药新用”开辟了全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化学类著名期刊《Chemical Science》上。 对于人体内几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