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新发现!研究确定特异性靶向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通过前往身体受感染部位寻找和破坏有害病原体,从而帮忙对抗疾病。但是如果不受控制,中性粒细胞也会延长炎症,引发血管血栓的形成,并促进癌症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发展。
【Nature子刊】小心!CRISPR疗法弄丢
CRISPR疗法这一革命性的发现为整个生物技术领域提供了无限可能。但是,其潜在的风险也逐渐被研究者发现。近日,一项来自以色列科学家的研究从基因组稳定性的角度,揭示了CRISPR疗法的“副作用”。
【Nature】嗅觉受体不止鼻子独有,或可作为
据估计,人们能够区分10,000到超过一万亿种不同的气味。在1990年年初,人们已经知道气味通过激活一系列G蛋白偶联受体来刺激鼻子中的神经元,但没有人知道以嗅觉为中心的GPCR的身份,即需要多少种不同的受体才能实现哺乳动物巨大的嗅觉能力。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嗅觉受体在鼻子之外具有重要作用。有些有助于肾脏和肺部的生理,有些有助于代谢控制,一些可能有助于调节头发生长和伤口愈合。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研究鼻外嗅觉受体,药物开发人员正在注意到它们的治疗潜力。
【Science子刊】新冠鼻腔疫苗,可能是下一
当D614G,delta和omicron变体相继来袭,现有的肌内注射疫苗策略是否依然高效?呼吸道黏膜免疫可能是新冠疫苗下一个突破点。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篇近日发表于 Science Immunology 期刊的社论,一起了解为什么鼻腔疫苗是新冠疫苗的下一个突破点。
【Nature子刊】别偷懒!T细胞疗法有了监工
最近,有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它可以用来分析T细胞治疗和实体小肿瘤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了解T细胞的实体肿瘤靶向行为,研究人员致力于提高T细胞疗法的临床疗效。
【Hypertension】快醒醒!频繁小睡可
中国的研究人员通过长期参与者观察分析研究和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研究了频繁的午睡是否可能是诱导高血压和中风的潜在危险因素。同时,该研究也是第一个通过遗传风险验证,频繁小睡是否与高血压和中风有关。
【Biophysical Journal】秃头
毛囊是经历周期性生长的迷你皮肤器官。它由各种信号共同调节毛囊细胞的命运决定的。最近的实验结果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在毛囊细胞调节过程中表现出双重作用,它既能防止细胞凋亡又会促进凋亡。为了了解毛囊细胞的潜在机制,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关于毛囊上皮细胞基因调控动力学的新型概率布尔网络模型。
【Cancer Discov.】免疫时空治疗—
肝内胆管癌(iCCA)是第二大原发性肝癌(占原发肝癌10-15%),因其广泛的肿瘤内异质性和极高的死亡率,也被公认为是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肿瘤免疫浸润及免疫编辑的时空异质性,可能会对肿瘤的演化轨迹及治疗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免疫逃逸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肿瘤-免疫相互作用的时空特征”等诸多科学问题尚未解决。因此,进一步深入探索肿瘤-免疫的时空关系,可以加深对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和免疫耐受的理解,促进个体化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开发。
【Neurology】自我反思——身心健康的秘
最新研究表明:自我反思与生命后期的认知以及葡萄糖代谢呈正相关,葡萄糖代谢是大脑健康的标志物。因此,自我反省(积极评估一个人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可以防止不良的健康结果。然而,它对阿尔茨海默病(AD)敏感的标志物的影响尚不清楚。研究人员通过横断面研究来检查自我反射和AD敏感标志物之间的关联。
【Nature】肠道细菌是如何促进癌症治疗的?
粪便微生物移植 (FMT) 已经帮助一些患者克服了癌细胞对免疫疗法的抵抗力。现在,多达数十项试验正在进行,旨在研究癌症与微生物组之间的关系。
【柳叶刀子刊】预防癌症,保护肾移植——抗排斥药
大多数患有癌症的肾移植患者会在开始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之前停止或减少免疫抑制治疗,并且大约40%的患者会出现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孤立的免疫抑制减少可能与器官排斥反应有关,那么关于免疫抑制操作、免疫检查点抑制或两者双重作用,是否诱发器官排斥反应很难确定。
【Science】肠道白细胞是盟友还是帮凶?定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然而,结直肠肿瘤中也充斥着大量的白细胞,但它们似乎对人体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先前有研究表明,白细胞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并对抗结直肠癌,但同样又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白细胞是恶性肿瘤的同谋。科学家们对这些肠道白细胞的作用众说纷坛。最近,有团队对此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这些细胞在肿瘤生长中的作用。
【Nature】肠道微生物是怎么变成致病菌的?
肠道微生物组(肠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它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甚至神经精神疾病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肠道微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变成致病菌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的仍未明确。最近,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对此提供了新的见解。
运动对肿瘤真的有抑制作用吗?
先前研究已提出了几种运动的肿瘤抑制作用机制,很少有人关注肌细胞因子——一种在运动过程中会激增的细胞因子。有研究团队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了为期12周的运动干预,他们发现运动导致的静息血清肌因子水平的增加可能减少前列腺癌细胞生长,而达到抑制疾病的效果。
【Nature】保持生育能力50年,揭秘人类卵
近日,来自西班牙基因组调控研究中心(CRG)的一项研究显示,未成熟的人类卵母细胞“跳过”了一种基本的代谢反应——该代谢反应被认为对能量生成至关重要。通过改变代谢活动,卵母细胞能避免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这些有害的分子会逐渐积累,进而损坏DNA,并导致细胞死亡。这些发现解释了人类卵母细胞为何能在卵巢中休眠50年而不失去生殖能力。
【Nature】仅用一汤匙血液 就能改善癌症
血浆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是临床癌症基因分型和纵向疾病监测的新兴工具。然而过去强调有针对性的低分辨率分析方法,对构成批量ctDNA的不同人群的理解是不完整的。最近,有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血液检测方法,他们对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连续血浆和同步转移进行深度全基因组测序。
【NEJM】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寿命得以延长—
最新研究发现,在标准化疗过程中,加入药物Keytruda(即帕博利珠单抗)可以延长患有侵袭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命。难以治疗的患有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女性也在研究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延缓癌症进展,延长患者生命。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