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Cell》:基于多蛋白复合物的
蛋白质是细胞功能的执行者,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通过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基因调节、基因表达、信号传递、代谢及周期调控等各个环节。在肿瘤恶化过程中,细胞中蛋白质互作网络会发生改变,然而,目前并没有针对这种变化的诊断工具。
CAR-T涉足艾滋治疗!“癌症导弹”能否轰碎H
说到免疫疗法,我们很容易想起如今癌症领域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导弹”——CAR-T。这枚“导弹”在艾滋病治疗领域能否也有奇效呢?
《Nature》:高盐通过影响tau蛋白导致痴
中国作为食盐大国一直都榜上有名,然而,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Nature》上的文章却给我们重重一击:文章指出,高盐饮食会导致大脑中tau蛋白的改变,进而对大脑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而维持低盐饮食则可延缓痴呆的发生。去年发表在《Nature》子刊的某项研究表明:高盐饮食会显著减少小鼠脑部的血流量,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Nature》子刊:揭秘唐氏综合症患者记忆与
直到20世纪,人们才逐渐弄清唐氏综合征的真正病因:该病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与正常人相比,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随着对唐氏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成年唐氏患者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定向缺陷。
《科学转化医学》:轮状病毒疫苗助力儿童肿瘤告别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的诞生是癌症治疗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其卓越疗效展示了免疫系统在对抗癌症方面的巨大潜力。但是,ICB的单药治疗响应率仅为10-35%,仍有许多肿瘤患者无福享受这种疗法带来的功效。
【Nature重磅】HPV主动免疫助力预防皮肤
提起人乳头瘤病毒(HPV)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宫颈癌疫苗的问世再次把HPV带到舞台中心,大家只知道它是导致宫颈癌的幕后真凶,殊不知,HPV与皮肤癌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ECV2019中国医疗与制药数字创新峰会于沪圆
10月17-18日,由ECV上海希为主办的2019中国医疗与制药数字创新峰会在上海举行,峰会以“医疗数字创新”为核心主题,复星医药,武田制药,诺华,罗氏诊断,阿斯利康等医疗行业大咖出席本次论坛并分享了在医药企业数字化创新的探索。
抗击癌症之光——新型光敏剂精准击杀癌细胞
目前,光动力学疗法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关键是利用光敏剂的荧光特性。然而,目前应用于临床和诊断的光敏剂,依然存在荧光亮度低、对细胞的毒性高、组织渗透性差等问题。
《JAMA Oncology》:超140万人大
近年来,益生菌由于其在调节肠道菌群中的作用及其抗炎和抗氧化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肠道益生菌也已被证明有利于对抗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类型的癌症。
Science子刊:原来是这个激酶一手策划了乳
近年来,乳腺癌已经成为危害全球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转移是乳腺癌的致死性进展,一旦发生即可严重降低患者生存率并对患者预后产生恶性影响。目前,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尚未详尽得知,但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激活应与其密切相关。
《Blood》重磅:葡萄中提取的这种天然化合物
白藜芦醇作为一种保健品,存在一些水果如葡萄、蓝莓的皮和籽中,据悉可抗氧化、延缓衰老,但其保健效果已跌下”神坛”。然而,天然化合物CaraphenolA,一种白藜芦醇三聚体,却妥妥地在基因治疗上有奇效。
边切边补,告别DNA双链完全断裂!新“魔剪”剑
基因治疗是最具革命性的医疗技术之一,它是以改变人遗传物质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治疗手段。其中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基因功能研究进程。但是,“基因魔剪”的应用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技术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
Nature子刊:抗癌又抗衰,心脏病药物大放异
衰老--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即便在众多疾病侵袭的当今,也依然作为研究热点而存在,在过去的十年中,科学家们发现衰老细胞在越来越多的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关节炎到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在癌症患者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已知的抗衰老药物却总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毒副反应。
《JEM》:三个月可获得完全缓解!肌酸补充剂增
T细胞在介导和协调针对癌症的免疫反应中起着核心作用,而T细胞的激活及功能的表达需要能量的维持,在癌症免疫治疗过程中,常常因为T细胞功能的不足导致免疫治疗效果差强人意。
Nature子刊详解:微量测序+低成本高效检测
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 (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廉价检测肿瘤技术,该技术可以基于微量组织样本进行检测,并且能够识别出具有高度异质性和较强侵袭性的肿瘤样本,这将有助于癌症患者尽早发现肿瘤,并接受积极准备的治疗诊断。
《Science》:罕见遗传病诊断——转录组分
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多组学分析技术在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罕见遗传病的检测中依然有诸多限制。近日,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等位基因表达失衡分析技术,能够通过分析两个等位基因的表达失衡来诊断罕见疾病。
强强联手!新组合用药有望“创造”靶点,实现对癌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癌症治疗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其中通过设计合适的治疗药物,使其根据肿瘤细胞上的分子靶点对肿瘤细胞进行精准打击的“生物导弹”——靶向治疗俨然成为了肿瘤研究的热点。但是这种治疗方式的适应症有限,仅针对具有特殊靶点的癌症,使得靶点问题成了阻碍其广泛应用的一大难题。
这些被忽视的免疫细胞,竟是乳腺癌细胞治疗的“潜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原癌基因Her-2均为阴性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一旦转移多只能束手无策,因此,确定更为有效的乳腺癌治疗靶点成为了重中之重。
《Nature》子刊:地毯式搜索、精准辨认,免
近日,来自耶鲁大学的陈斯迪团队研发了一种基于CRISPR基因表达调控的集成内源基因激活免疫疗法 (MAEGI, Multiplex Activation of Endogenous Genes as Immunotherapy),绝杀之前的癌症免疫疗法,可对所有癌细胞进行地毯式搜索,辨认伪装癌细胞,最终进行免疫清除。这并不是纸上谈兵,该疗法已然在三阴性乳腺癌、黑色素瘤和胰腺癌等三种小鼠肿瘤模型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