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具有抗肿瘤活性和低毒性!复旦大学合作发文:发现有前景的抗肿瘤药物
11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研究人员共同在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研究论文,题为“Targeting the NOTCH2/ADAM10/TCF7L2 Axis-Mediated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Wnt Pathway Suppresses Tumor Growth and Enhances Chemosensiti...
【Lancet子刊】协和医院杜斌团队:深入解析脓毒性休克患者血压反应指数及其临床预后
2024年7月25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杜斌团队在期刊《Lancet eBio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Blood pressure response index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在本研究中,团队建议使用新的剂量效应指数B...
可提高疗效并降低毒性!川大华西最新研究发现癌症治疗新靶点
5月16日,川大华西研究团队在期刊《Molecular Cancer》上发表了研究论文,题为“DNMT1-targeting remodeling global DNA hypomethylation for enhanced tumor suppression and circumvented toxicity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本研究表明,...
协同抗癌,减弱毒性副作用!川大华西学者发布抗击胃癌新策略
11月12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罗奎、胡建昆共同通讯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题为“Enzyme-Responsive Branched Glycopolymer-Based Nanoassembly for Co-Delivery of Paclitaxel and Akt Inhibitor toward Synergistic Therapy of Gastric Ca...
哈佛、麻省理工等联发《Nature》!这种靶向肿瘤代谢新方法毒性最小、可塑性最大!
近日,波士顿儿童医院、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知名期刊《Nature》发表研究论文“Ornithine aminotransferase supports polyamine synthesis in pancreatic cancer”,研究发现PDA对谷氨酰胺的从头鸟氨酸合成具有明显的依赖性,这为治疗胰腺癌患者提供了一个毒性最小的机具吸引力的治疗窗口。 ...
【Cancer Res.】新抑制剂与常规药组合——减少淋巴瘤治疗的毒性和副作用!
根据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é de Montréal)Tarik Möröy教授领导的一项研究,淋巴瘤恶变的潜在机制有了新的线索,这为有前景的治疗靶点铺平了道路。 隶属于UdeM的蒙特利尔临床研究所(IRCM)的造血和癌症研究部门负责人Möröy和他的团队发现了一种特殊的RNA解合酶,叫做DDX3,这种酶是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他们的研究于7月11日发表在的《Ca...
【PNAS】小鼠模型中使用新传感器,两小时准确区分病毒性和细菌性肺炎!
研究的资深作者Sangeeta Bhatia说:“挑战在于,有很多不同的病原体可以导致不同种类的肺炎,即使是最广泛、最先进的检测,也无法在大约一半的患者中鉴定出引起疾病的具体病原体。如果你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性肺炎,那么你可能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这是一个大问题,患者不会好转。” 在一项对小鼠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表明,他们的传感器可以在两小时内准确区分细菌性和病毒性肺炎,只需利用简单的尿...
【Science子刊】肾脏芯片助力科学家发现药物肾毒性机制,继而减少化疗副作用
在美国,每年有150万例药物引起的肾脏毒性病例,其中通常被怀疑的是环孢菌素和顺铂,这是一对广泛使用的化疗药物。由于两者均被认为是挽救生命的疗法,因此减轻它们造成的肾脏损害的研究对于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近日,研究人员在《Science Translation...
【Nature子刊】基因生物标记物可快速准确预测肝毒性和潜在的肝癌!
农用化学和制药公司开发新产品时,必须先进行广泛的潜在毒性测试才能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该测试通常需要冗长而昂贵的动物研究。 近日,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因生物标志物识别技术,并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题目为:“Identification of early liver toxic...
【Science Advances】持久而低毒性的抗菌肽可抵抗“超级细菌”肺部感染
近日,通过偶然发现,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生院的研究人员大大降低了潜在抗生素对最可怕的耐药细菌的毒性,同时还提高了其抵抗感染的稳定性。通过气管对付肺部感染,这种新的抗生素在对抗实验室细胞培养物和小鼠中的耐药细菌方面,比其实验的前身和传统抗生素疗法更有效。根据在《科学进展》上发表的发现,这种抗菌肽对抗“超级细菌”的感染时,并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
COVID-19患者急性肾损伤潜在机制大揭秘:全身炎症反应与细胞毒性作用协同作用!
导语:截至2020年2月23日,实验室测试已诊断出7715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包括2592例死亡病例。此外,在世界其他24个国家中也发现了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患者。新冠肺炎患者中,肾损伤的情况比较常见,这可能会导致多器官衰竭和死亡。 近期,由第二军区巩里医院泌尿外科领导的研究团队就COVID-19爆发期间急性...
肠道菌群又“玄学”了!这回说不定能告别化疗中枢神经毒性......
导 读:化疗是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手段,由其引起的中枢神经毒性是临床常见的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近年来,有关其毒性机制的研究虽已广泛开展,但目前尚未明确其准确原理,亦无可以全面替代化疗的有效治疗方法,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进程大受影响。 近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了化疗的中枢神经毒性机制,也来了一次“遇事不决,就上肠道菌群”,结...
Science子刊:肝脏芯片可准确预测多物种药物毒性,加速药物筛选!
药物毒理学实验是确保药物安全性的关键,然而,目前标准临床前模型无法准确预测药物性肝损伤。为了更加快速有效的进行药物的筛选,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多物种肝脏芯片,该芯片由大鼠、犬或人的肝细胞、内皮细胞、枯否细胞和星形细胞组成,能够识别物种间药物代谢和毒性的差异,快速有效的进行药物肝毒性筛选,从而显著降低新药问世的时间和成本。 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前,需要对药...
《转》访解放军第九六零医院王宝成教授:肿瘤免疫治疗需要重视和加强毒性管理
免疫治疗通过人为干预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让机体恢复正常的免疫反应,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治疗效果较好,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传统方法对机体本身的损伤,因此在多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所应用,近年来备受生物医学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在肿瘤领域,免疫治疗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期,我们邀请到了肿瘤治疗领域的专家王宝成教授,王教授是CSCO 免疫专委会主委,第三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
担心细胞治疗的安全问题?Nature子刊两连发,重磅揭秘CAR-T疗法毒性控制机制!
近年来,CAR-T疗法经改良后已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上呈现显著的疗效,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方式之一。正如所有的技术一样,CAR-T技术的进步也需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而毒性反应已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拦路石,不克服则难以前行,这也成为该领域的机遇,谁能率先拔得头筹,就能抢占先机。 目前,CAR-T疗...
Nature|CRISPR技术应用新突破,提供病毒性疾病治疗新策略
iNature:2018年5月16日,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在Nature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xra8 is a receptor for multiple arthritogenic alphaviruses”的文章。研究人员在全基因组基础上使用CRISPR-Cas9技术,确定细胞粘附分子Mxra8作为多种关节病性病毒的进入介质。对小鼠Mxra8或人MXRA8的基因编辑导致...
《Nature》子刊:s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可降低药物的肝毒性
一直以来,很多癌症患者一直饱受化疗的痛苦,其中大多由于脱发、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而众所周知,大多化疗药都是以肝脏为代谢途径,因此很多化疗药物都具有肝毒性,进而影响了患者的化疗效果。近来,针对这一现象,《Nature》子刊有了相关的报道。 s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是细胞内监控寄生的遗传物质、沉默无用的信息模板和调节自然的时空转...
《科学》重磅!帕金森症关键毒性物质被找到!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这种疾病的一种关键特征是受损的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在帕金森病患者体内的一种被称作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脑细胞中堆积。 近日,一项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首次发现帕金森病背后关键性毒性物质。在12月15日《Science》上“Structural basis of membrane disruption an...
追凶者也,慢性病毒性脑膜脑炎真凶竟是它? | 神经病学年鉴
导读:目前神经系统病原感染诊断困难重重,尤其免疫缺陷病人抗感染能力低下,更容易发生感染,需要临床医生给出专业、精准、及时的诊断。本研究报导了一例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遭受3年的脑膜脑炎折磨,疾病进程中一系列的传统方法检测均未检出致病病原,最终使用基于NGS的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mNGS) 检出致病真凶——卡奇谷病毒 (CVV) 。 原文链接: http://onlinel...
中国科学家利用酵母菌实时在线监测PM2.5毒性
空气污染特别是PM2.5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北京大学课题组研究人员近期在此问题上取得跨学科进展,首次以荧光标记的酵母菌取代现有方法中的半导体传感器,实现了对PM2.5多方面毒性的实时在线监测。 据了解,目前对于大气颗粒物的毒性研究,大多采用离线的方式,不能及时知晓其毒性;而细胞染毒或动物暴露实验灵敏度偏低,一些健康效应不易检测到。在颗粒物致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