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转化医学网企业会员
转化医学产业大会
转化医学网直播间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982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科学家计划上载自己的大脑,在虚拟世界里永生

2014-12-28

  科幻小说里面永生的情节现在可能实现了,旧金山发明家计划利用一个系统将自己的大脑上传到计算机里。他希望能够把人类大脑作为机器系统复制。   Randal Koene表示关键在于底层独立意志(SIM)。通过绘制大脑,将大脑活动换算成算式,并用代码复制这些算式。Koene说,人类可以通过硅仿真的形态独立生活。   他还告诉记者说:“当我说到仿真,你可能会认为像是在平PC...

哭起来就没完没了?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2014-12-28

为什么人一旦哭起来就没完没了? 人体是一台不平凡的机器,而我们的行为,是无尽的魅力的来源。在《古怪的行为:哈欠,笑,打嗝和预知未来》一书中,神经学家、心理学家罗伯特·R·普罗文对这些常被忽视却有教育意义的古怪行为,从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透过人类学的视角,应用了可视的“小技术"。请注意,之所以是“小技术”是因为它没有昂贵的设备和惊...

The scientist:盘点2014年度顶级科学家

2014-12-28

每到年终,The scientist 会对本年度的创新产品、年度科学人物和学术界丑闻等进行一系列的盘点。发表于12月23日的“Top Scientists of 2014”文章就对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等重大奖项的生命科学家以及在今年逝去的一些著名研究人员进行了总结。   诺贝尔奖(The Nobels)   由于鉴别出哺乳动物大脑内部GPS背后的细胞元件和网络,John ...

Cell:科学家首次由人类皮肤细胞培养出生殖细胞!

2014-12-26

  以色列和英国科学家培养人类的卵子和精子,材料来自一个人的皮肤细胞。这一研究的成功将给不育症的治疗前进了一步,当然会面临巨大的争议和安全性审查。该研究12月24日在线发表在《细胞》上,科学家首先将皮肤细胞诱导成为诱导干细胞 (iPS),这种细胞可以分化为任何细胞,包括精子和卵子。   自2012年10月开...

Nat Commun:科学家发现可以控制生物钟的关键分子

2014-12-24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圣路易斯大学(Saint Louis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可以控制生物钟蛋白质的关键小分子,这就为控制机体的昼夜节律来有效治疗和昼夜节律相关的机体异常,比如睡眠障碍或焦虑症等提供一定的研究数据。   昼夜节律...

Nat Commun:科学家揭开了人类大脑的起源之谜

2014-12-24

  在寻找我们大脑起源的研究上,海德堡大学的科学家获得了中枢神经系统(CNS)及其高度发育的生物结构在进化上的重要线索,研究人员一直利用海葵(Nematostella vectensis)模型在分子水平上来研究神经的发生,而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利用特定的基因和信号因子阐明了大脑神经细胞集中的起源如...

Science:科学家开发出可用于医学研究的人工分子转运蛋白

2014-12-22

  近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表示,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开发出了一种可以携带跨膜单一原子的人工转运蛋白,其为开发一系列新型小分子来进行纳米研究及医药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线索。   每一个人类细胞都由脂质层所包围,而脂质层作为天然的分子屏障,其可以保护细胞器及其它元件,而这种细胞“皮肤”也很...

Nat Med:科学家揭示外套细胞淋巴瘤发病的分子机理

2014-12-22

  近日,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了非霍奇金淋巴瘤亚群外套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理,尽管目前有许多新疗法,但外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依然很低,研究者表示,在许多淋巴瘤细胞中程序性的细胞死亡已经不再发挥功能了,这就会促使淋巴瘤细胞失控繁殖,研究人员开展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为何淋巴瘤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不再具有功能,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白血病致病基因

2014-12-17

  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获悉,湘雅二医院医学研究团队从临床疑难病例入手,运用科研手段破译了一种新型白血病的致病基因,对揭示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据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分子血液病研究室张广森教授介绍,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新的亚型,并克隆了该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致病基因“GTF2I-RARA...

EMBL科学家发布新荧光标记技术

2014-12-11

  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的科学家们在12月8日的《Nature Methods》上发表了一种新标记技术,为人们揭示了小鼠神经系统的更多细节。研究者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很方便的使用各种人工标记,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提高荧光成像的分辨率。   “这一技术能帮我们看到之前看不清楚的细节,”这项研究的领导者,EMBL的Paul Heppenstall说。“比如皮肤上毛发附近的神...

Ecosphere:科学家首次绘制出了人类疾病全球图谱

2014-12-10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Ecospher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绘制了引发人类疾病的病原菌图谱,该图谱中研究人员将世界分为许多不同疾病发生的区域。   研究者表示,依据传播媒介相关的人类疾病,世界可以被分为7大区域,这些疾病媒介都包括通过害虫进行的传播,比如蚊子传播的疟疾;而依据非病原媒介相关的...

全球500强制药公司研发科学家生存指南

2014-12-09

最近一阵筹备职业生涯讲座,和很多朋友交流,感触颇深。中国人在跨国大公司混,大多是技术出身。很多人忙碌了一辈子才发现,闷头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没有前途的。漫漫职业生涯中,危机四伏,逆水行舟,稍不注意就会被踢出游戏圈子。今天抛砖引玉,和大家共同探讨专业技能之外的“虚技能”。 1. 提升价值 职业打工,你就是商品。不能创造价值就会被淘汰。技术和知识本身不是价值;提供解决方案...

真实的科学家:他们,就是这么有“范儿”

2014-12-08

  长久以来,公众头脑中的科学家被“定格”于这样的形象:戴着厚厚的眼镜,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埋首于瓶瓶罐罐或各种奇怪的仪器之间,他们常常不苟言笑,过分严肃。总之,世人眼中的科学家大都聪明过顶,但过着单调、枯燥而寂寞的生活,似乎终其一生也不会被人理解。   另一方面,如此这般概念化、模式化的想象为科学家蒙上了一层虚幻的神秘色彩。他们似乎太过高冷,甚至不食人间烟火,以苦为乐、不...

美丽&智慧:盘点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女科学家

2014-12-05

  在性别不再成为界限的今天,不少女性投身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前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里的那些集智慧与美丽于一身的女科学家们吧~   1.乔杰   乔杰,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妇产科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生殖...

PLoS Genet:科学家揭示为何某些人群对HIV-1天生免疫

2014-11-30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很好奇为何HIV-1可以使某些个体快速致病,难以使另外一些人群感染,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PLoS 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开展一项HIV-1的遗传突变及其感染细胞的相关研究,揭示了HIV-1的致命弱点,为开发治疗HIV-1感染的新型疗法提供了一定的希望。   ...

我国科学家揭开苦味黄瓜秘密 或可合成治癌药

2014-11-30

  吃黄瓜大多数人一定喜欢那种清甜的味道,然而苦味黄瓜可能对人体更有利。近日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以长篇幅论文的形式发表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副所长黄三文领导完成的黄瓜苦味合成、调控及驯化分子机制研究。这项研究揭开了黄瓜变苦的秘密,或为将来开发合成治疗癌症的药物打下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院为...

Cell Death & Dis:科学家揭示中风引发大脑损伤的分子机理

2014-11-29

  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Death and Diseas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利兹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个体大脑中风损伤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或为帮助寻找新型药物治疗中风症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希望。   当机体大脑的部分结构的血液供给被切断后就会引发中风的发作,中风往往会影响患者的记忆力,而在血液供应恢复的数小时和数...

Brain:科学家发现一个疼痛开关

2014-11-28

  最近,在神经科学领域国际顶尖杂志《Brain》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美国圣路易斯大学(SLU)的Daniela Salvemini博士及其SLU、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其他研究机构的同事,发现了一种方法,可阻断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化疗药物所引起的疼痛和骨癌疼痛)动物模型的疼痛通路,从而表明这是一种缓解疼痛的很有前途的新方法。   Salvemi...

科学家研发抗衰老药物称可使人获得120岁长寿

2014-11-27

  莫斯科国立大学研究员马克西姆·斯库拉切夫(Maxim Skulachev)正尝试使用新型抗氧化剂对人类线粒体施加影响,线粒体是细胞中产生能量的部分,也被视为引发衰老的主因,其与心脏病、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等疾病都有关系。   斯库拉切夫及其团队认为,人类通过线粒体对抗衰老,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行的。斯库拉切夫称自己不相信人类能活到8...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的不同

2014-11-23

  1. 科研预期(expected output)不同;   做一个科学研究对预期结果不同。中国科学家最先看到,或者是科学界最先期待或者最先获得资助的项目是:你的研究能够带来什么效益,最好是有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对国家未来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最好。美国科学界看得比较具体,比如你的研究能够得到什么有趣的结果,“有趣”似乎就是他们的期望。所以美国科研的预期结果会特别具体。因此中国科学家做科研都带有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