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22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邹全明:白手起家破解胃病世界难题
1983年,澳大利亚两位学者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活检标本中,分离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后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这两位科学家因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然而,如何去预防这种病菌,却成为摆在世界科学家面前的难题:之后的十几年间,无人在这个领域再有突破。而今,第三军医大学国家免疫...
针对CDH1的研究发现,基因更够更好的评估遗传性胃癌的风险
这项研究,是由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的,其结果近日发表在了新推出的杂志《JAMA Oncology》上,实验中,研究人员检测了具有该突变的男性,这些基因突变到80岁时候的累积风险是70%,而女性是56%。 实验也确定了一组新的与HDGC相关癌症的改变,这些都是在CDH1突变阴性的人群中获得的,这表明,其可以帮助筛除符合HDGC临床症状,但是缺乏CDH1突变的患者。 之前U...
你知道大肠杆菌是如何安然无恙通过酸性胃液的?
世界各地,许多儿童因感染严重腹泻而死亡,而这通常是由大肠杆菌细菌和耶尔森菌属细菌造成的。这些细菌附着于小肠壁,它们将一种类似针状的器官插入组织中再注入毒素。然而,这些细菌通常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内,人们期望它们进入胃中会被胃里的强酸杀死,期望胃液会提供一个保护屏障来防止细菌的感染。 图宾根大学医院“细菌细胞膜”合作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以及Jack C. Le...
中国研究人员PNAS绘制胃癌突变图谱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绘制出了中国人群胃癌(Gastric cancer)的突变图谱,并探讨了其对于预后和治疗的意义。研究结果发布在1月12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医科大学名誉校长郝希山(Xishan Hao)教授、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Wei Zhan...
胃口突然大增当心4种病
人们常说:“能吃能睡就是福。”然而,短时间内胃口突然大增,要留心以下几种病症: 糖尿病 由于大量的葡萄糖从尿液排出,糖不能充分被人体吸收,反馈性地刺激大脑进食中枢,使患者时常处于饥饿状态。糖尿病人除多食外,大多还会有烦渴、多尿、体重下降的“三多一少”症状。 ...
中国晚期胃癌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取得突破
据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13日消息,中国自主研制的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上市,这是中国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卫计委网站消息指出,阿帕替尼是全球第一个在晚期胃癌被证实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也是晚期胃癌标准化疗失败后...
PNAS:脂质纳米颗粒或可有效治疗细菌性胃溃疡及胃癌
幽门螺杆菌和胃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研究开发出了一种名为LipaLLA包含亚麻酸(一种植物油)的纳米颗粒,利用小鼠进行试验研究显示,相比标准的抗生素疗法,LipaLLA可以有效抵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杂志PNAS上。 研究者Liangfang Zhang博士表示,当前的幽门螺...
胃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明智的选择?
靶向治疗显示出提高晚期胃癌目前较差的预后的潜力。201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上,德国莱比锡大学医院癌症中心主任、肿瘤科教授Florian Lordick博士强调了该疾病目前和新兴的靶向治疗。后来,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中胃食管工作组主任、现任EORTC 胃肠道肿瘤工作组秘书的Lordick教授与Medscape的Linda Brookes谈论了他认为的新药研...
安进胃癌药物因增加死亡率而被中止试验
在观察到用药患者死亡率升高之后,安进停止其胃癌试验药物 Rilotumumab 的所有临床试验。Rilotumumab是一种单克隆抗体,旨在抑制肝细胞生长因子/扩散因子 (HGF/SF) :MET信号传导通路,这款药物正处在两项由晚期胃癌患者参与的 3 期试验中。 这款药物曾被预测到 2023 年可能产生 10 亿美元或更多的年销售额,这样高的预测在某种...
常见胃药西咪替丁或具有抗癌大功效
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Ecancermedical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研究者Pan Pantziarka表示,当前一种流行的治疗消化不良的药物可以增加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西咪替丁是一种安全非常有趣的药物,目前该药物在临床上治疗癌症中已经获得了一些研究数据。 西咪替丁可以通过阻断肠道中的组胺受体降低胃酸的...
不同地域胃癌肿瘤免疫标志物存在差异
过去,我们认为亚洲和非亚洲国家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管理手段,然后,最近一项III期临床试验却表明,即使运用标准的治疗方法,但亚洲和非亚洲胃癌患者的临床预后仍存在差异。 由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LIN教授领衔的一个跨国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发现胃癌在亚洲和非亚洲国家之间具有不同的肿瘤免疫标...
胃癌靶向治疗前景展望之抗HER-2治疗
靶向治疗显示出提高晚期胃癌目前较差的预后的潜力。201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上,德国莱比锡大学医院癌症中心主任、肿瘤科教授Florian Lordick博士强调了该疾病目前和新兴的靶向治疗。后来,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中胃食管工作组主任、现任EORTC 胃肠道肿瘤工作组秘书的Lordick教授与Medscape的Linda Brookes谈论了他认为的...
Gut:HNF4α可能成为早期胃癌治疗新靶点
胃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四位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是东亚最常见的癌症。该病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一些已知的致癌基因上,但目前靶向治疗效果有限。 韩国国立癌症中心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等处的研究者对胃癌的致瘤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肝细胞核因子HNF4α为胃癌的一个通道癌蛋白,AMPKα-HNF4α-WNT5A信号轴可作为药物研发潜在的新的靶向通路,...
上海交大发现胃癌预后新标志物
上海交通大学Med-X-仁济医院干细胞研究中心高维强教授研究组新近在胃癌发生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TRIM59蛋白可能成为新的胃癌预后标志物,并且具有较高的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价值。 据统计,我国胃癌每年发病40万例。饮食不科学、不规律等因素,致使我国年轻人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 据介绍,p53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是机体细胞的“安全卫士”。如果细胞...
流感患者发生肠胃炎的免疫学机制获揭示
在临床上,流感患者除有发热、头疼等症状外,还时常伴有恶心、腹泻等类似肠胃炎的症状,但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田志刚研究组通过给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现,流感病毒感染在引起呼吸道黏膜免疫损伤的同时,还会导致肠道黏膜免疫损伤,而对不属于黏膜组织的肝脏和肾脏却没有影响。 他们发现,在小鼠流感疾病发生过程中,肠道黏膜中有大量促炎症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聚集,而遏制Th17细胞来源的白细胞介...
[JCO]专家亲历:胃肠道肿瘤新药的不良反应管理
随着新药进入到转移性疾病治疗领域,肿瘤护理在指导患者当心药物副作用及报告不良事件方面显得尤为重要。Jessica Mitchell博士讲述了她管理胃肠道肿瘤新药的不良反应的亲身经历,相关文章发表在J Clin Oncol 上。 尼苏达州罗切斯特梅奥诊所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执业护士 Jessica Mitchell在近期接受的一次采访中强调:”事实上,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完全知情且有权提...
NRG1过表达可促进胃癌干细胞自我更新
胃癌干细胞(GCSCs)已被成功的从患者肿瘤组织中分离培养出来。然而,胃癌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分子机制及其与微环境的关系目前还不是很明了。 近期,韩国国立釜山大学的研究者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神经调节蛋白NRG1可通过调节胃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进而促进胃癌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11月8日的J Gastroenterol杂志上。 研究者对直接来自胃癌患者肿瘤组织的胃癌干细...
赛诺菲泰索帝在中国获批用于胃癌晚期一线治疗
近日,赛诺菲旗下肿瘤药物泰索帝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在中国用于晚期胃癌一线治疗。将为既往未接受过化疗的晚期胃腺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提供基于循证医学及更加适合中国患者的化疗方案新选择,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同时,更多考虑到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胃癌是中国第二大常见癌症,全球胃癌患者中有超过40%来自中国。近5年来,我国每...
我国肿瘤治疗领域获突破 抗晚期胃癌新药阿帕替尼上市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发布公告宣称,公司自主研制的国家1.1类新药“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获批上市。这是我国在肿瘤治疗领域创新发展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阿帕替尼是全球第一个在晚期胃癌被证实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也是晚期胃癌标准化治疗失败后,疗效最好的单药。同时,阿帕替尼是胃癌靶向药物中唯一一个口服制剂,将极大地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今年6月,该药的临床研究被美国临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