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129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饮食干预助力乳腺癌靶向治疗
最近,美国威斯康星大学Carbone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报道称,一种饮食干预——使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缺乏一种必需的营养素,可使癌细胞更容易被靶向抗体疗法杀死。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并被选作研究亮点文章。 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威斯康星大学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院医学Vince...
StemCellRep:干细胞疗法或可靶向治疗骨关节炎
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Stem Cell Report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约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在开发治疗关节炎的新型疗法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文章中研究者鉴别出了可以进行组织、软骨及骨质再生的单一干细胞。 干细胞往往混合于人类的骨髓间质细胞(MSCs)中,但其在表象上却和MSCs非常相似,研究者一般很难将二者区分开来,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分离MSCs并且...
朱涛: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的新靶点及新策略的研究
朱教授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长期从事肿瘤分子病理及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发表SCI论文近60篇,篇均影响因子>5,论文他引总数超过2000次,H-index=24,朱教授此会议视频已上传至行云学院以供交流学习。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组织中存在的极小部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是肿瘤起源...
Devel Cell:科学家鉴别出治疗髓母细胞瘤的潜在药物靶点
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杂志Developmental Cell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达纳法伯-波士顿儿童癌症和血液疾病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对大脑正常发育及髓母细胞瘤发生非常关键的蛋白质,髓母细胞瘤是一种影响10岁以下儿童而且可以快速发展的脑部肿瘤。 研究者表示,当我们在易于患髓母细胞瘤的小鼠中切断这种名为E...
【精华】甲状腺癌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最新进展综述
引言 甲状腺癌(TC)是最常见的内分泌腺恶性肿瘤,近几年发病率显著上升。在发达国家,年龄标准化甲状腺癌(TC)发病率为每十万个女性中有9.1个患TC,每十万个男性中有2.9个患TC。TC病理分型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滤泡状腺癌(FTC)、甲状腺未分化癌(ATC)及甲状腺髓样癌(MTC)。PTC和FT...
Science:控制癌症 一场输赢难定的博弈
Robert Weinberg是当今世界最有名的癌症生物学家之一,他在区分标志癌症发展的基因方面曾做出先驱工作。他见证过来来往往各种癌症疗法带来的希望。“无论好坏,我在这个领域已经工作了40年。但我们过去做过的许多工作已经在临床上被证明是没有用的。”如今迈入古稀之年,已是72岁高龄的他重新恢复了乐观。“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处于研发一种或多种有效试剂的岗位上,这些疗法将真正惠及癌症患者。...
Nature:有助于肥胖靶向疗法开发的新型信号通路
近日,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范得比尔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大脑的食欲控制中心发现了一种分子“可变电阻”,其或许为开发治疗肥胖的新型疗法提供了一定思路。 研究者Roger Cone表示,文章中我们发现的新型细胞信号通路修正了此前控制食欲的开关控制模型,我们在大脑的食欲控制中心发现了一种名为MC4R(黑素皮质素受体)的G蛋白偶联受体(G...
琥珀酸合成酶(ASS)缺陷或为肺神经内分泌癌个体化靶向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缺乏琥珀酸合成酶(ASS)的细胞必须从循环血液中摄取精氨酸(arginine)以维持生长。先前研究已发现,聚乙二醇精氨酸脱亚胺酶(ADI-PEG 20)疗法可选择性清除血循环内精氨酸,对琥珀酸合成酶缺陷的肿瘤,包括小细胞肺癌(SCLC),具有一定的疗效。 近日,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等处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过半以上的高级别肺神经内分泌癌(PNEC)存在琥珀酸...
科学家发现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新基因靶点
靶向治疗是癌症治疗日益和突破性手段,其中药物或其他物质被设计成能干扰那些控制癌细胞生长和存活的基因或分子。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microRNA和一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期待开发出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新药物。 在Neuro-Oncology杂志上,科学家Luni Emdad博士领导的团队提供证据,特定microRNA——m...
NCI授权Juno医疗新型癌症靶向治疗研究
Juno医疗专注于通过其嵌合抗原受体(CAR)与高亲和性T细胞技术开发细胞水平的免疫疗法。该公司最近与Opus Bio公司合作,获得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研发许可,开始研发用于研究或可成为CD22靶点特异性抗体的CAR-T细胞表达产物。CD22蛋白在大多数白血病B细胞和淋巴瘤细胞中表达。CD22靶向疗法补充了Juno现有的CD19靶向疗法。 &ems...
胃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明智的选择?
靶向治疗显示出提高晚期胃癌目前较差的预后的潜力。201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上,德国莱比锡大学医院癌症中心主任、肿瘤科教授Florian Lordick博士强调了该疾病目前和新兴的靶向治疗。后来,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中胃食管工作组主任、现任EORTC 胃肠道肿瘤工作组秘书的Lordick教授与Medscape的Linda Brookes谈论了他认为的新药研...
胃癌靶向治疗前景展望之抗HER-2治疗
靶向治疗显示出提高晚期胃癌目前较差的预后的潜力。201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上,德国莱比锡大学医院癌症中心主任、肿瘤科教授Florian Lordick博士强调了该疾病目前和新兴的靶向治疗。后来,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中胃食管工作组主任、现任EORTC 胃肠道肿瘤工作组秘书的Lordick教授与Medscape的Linda Brookes谈论了他认为的...
最新直肠癌靶向治疗基因突变检测在华上市
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日前宣布,其KRAS基因突变检测已获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通过对KRAS基因突变状态的识别,帮助医生选择适合患者基因特质的治疗方案,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推进个体化医疗。 罗氏诊断大中华区总经理黄柏兴介绍,随着医学研究和治疗技术快速的发展,人们对癌症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由于个体遗传基因差异性的...
吉非替尼靶向疗法或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
近日,在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NCRI)会议上,来自阿伯丁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一种用于治疗肺癌的最新药物可使得特殊食管癌的病人生存期明显延长。在高达六分之一的食管癌患者机体的肿瘤细胞中都能够发现EGFR的复制品,而患者往往通过服用药物吉非替尼来靶向作用该“错误”,进而可以将患者寿命延长至6个月,有时候甚至更长。 抗肿瘤药吉非替尼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其已经在日本、...
首次发现能够关闭致癌蛋白的策略
近日,科学家发现通过去靶向一个信号通路能够停止在许多类型癌症中的一种最常见的致癌缺陷蛋白Ras,这或能促进发展新的癌症治疗药物。本研究成果于本周三在英国利物浦举办的国家癌症研究中心(NCRI)癌症会议上公开。 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生理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策略和潜在药物能够靶向一个重要的细胞内信号蛋白—Ras蛋白。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这种蛋白...
STM:美国芝加哥大学发现新一代"抗癌利器"
据日本《读卖新闻》10月23日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中村祐辅所带领的研究小组,近日在美国医学杂志《转化医学科学》上发表了抗癌研究新成果。该研究小组发现了有望成为新一代抗癌分子标靶治疗药(一种化学抗癌方法)的化合物。 据悉,该研究小组对“TOPK”这种蛋白质进行研究发现,它在癌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后,他们从30万种化合物中寻找出了能够抑...
Cell:发现新型组蛋白乙酰化阅读器或能够靶向治疗癌症
近日,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李海涛实验室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石晓冰实验室合作于10月2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发表了题为“AF9 YEATS domain links histone acetylation to DOT1L-mediated H3K79 methylation”的研究论文,发现了一种新型组蛋白乙酰化阅读器-YEATS结构域,或能够靶向治疗癌...
肺癌靶向药物“加速”走向临床
“肺癌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控制的。” 在近日由中国癌症基金会和财团法人台湾癌症基金会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控烟与肺癌防治研讨会”上,前卫生部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表示。 据中国大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30年间,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取代肝癌成为中国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排在因...
图表汇总:肺癌靶向治疗及化疗药物
2014年10月11日,一场“精品”肺癌学术会议--“肺癌多学科治疗高峰论坛暨全军第六届肺癌规范化诊断治疗学习班” 在北京希尔顿逸林酒店隆重召开。 在这场肺癌“大腕”云集的会议中,全场爆满、站立的听众水泄不通就是对学术价值的最佳肯定。会议受到了每位参会者的喜爱和认可,引用一位医生的总结:这是一场很有干货的高质量学术会议。现将会议中专家报告的关于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及...
Small:科学家有望开发出靶向治疗疾病的纳米科技药物
近日,来自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增强纳米颗粒渗入皮肤的关键特性,这对于加速开发药物运输至体内靶向治疗疾病的疗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Small上。 纳米颗粒的尺寸是头发丝宽度的十万分之一,其是药物运输的关键平台,而且其可以被浓缩起来靶向作用于患者的疾病患处。尽管此前研究揭示了纳米颗粒可以和皮肤相互作用,而实验室条件下并不能完全控制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