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2334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柳叶刀肿瘤:32000多名癌症病人研究证明,化疗有风险,使用需谨慎?
(化疗后30天内患者死亡情况分析发现一些医院情况更糟) 研究表明,在一些医院中,化疗药物正杀死高达50%的病人,因此有必要警告患者化疗药的危险性。 研究者首次关注开始化疗后30天内的癌症患者的死亡情况,而这一指标预示着药物,而不是癌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罪魁祸首。 英国公众健康和英国癌症研究所发现,在英国,大约有8.4%的肺癌患者,2.4%的乳腺癌患...
专注肿瘤基因检测,吉因加完成2亿元A轮融资,华大基因领投
获悉,日前北京吉因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因加)已成功完成2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精准医学领域——液体活检方向金额最大的A轮融资。本轮投资由华大基因领投,火山石投资、松禾资本等共同投资。 在基因测序领域,除了吉因加,此前还报道过鹍远基因、海普洛斯、世和基因、iGene Tech等公司。鹍远基因的基因测序主要服务于肿瘤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无创产前诊断、胚胎植入前筛查及其他遗传疾病...
Nature Cell Biology:颠覆肿瘤转移机制,有望彻底治愈肿瘤转移!
Tel Aviv(特拉维夫,以色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最具侵袭性的皮肤癌--黑色素瘤的转移机制,这有望彻底治疗黑色素瘤。在一篇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的文章中,他们描述说,黑色素瘤在扩散到其他器官之前,首先会释放出含有microRNA的微小囊泡。这些囊泡会诱导真皮形态发生变化,从而为接收和转移癌细胞做好准备。研究人员还发...
超8%的肿瘤患者发生第二原发癌 且致死率高
《Cancer》2016.7在线发表美国SEER数据库流行病调查文章,超过8%的肿瘤患者发生第二原发癌(异时性双重癌),常见的第二原发癌以肺癌(18%)、结直肠癌(12%)、前列腺癌(9%)、膀胱癌(8%)为主,第二原发癌比第一原发癌致死率更高。这也验证了肿瘤患者即使治愈第一原发癌,今后患癌的可能仍很高。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张晓东,我国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临床见的不会比这个低,...
肿瘤科主任收27万回扣 两次判受贿罪两次上诉
医生普遍拿回扣,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但是,医生拿回扣定性为受贿罪是否恰当仍有争议。近日,担任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兼任合办放疗科的业务主任杨义明,就对因收受27万元回扣被法院二次判决的受贿罪表示不服,请求改判为无罪。 两次被判为受贿罪 两次不服上诉 2013年8月,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人民检察院提起上诉,称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杨义明以好处费名义接受回扣27万余元,涉嫌受贿...
IBM Watson首次来华落地21家医院,提供肿瘤解决方案
8月11日,IBM与杭州认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认知”)共同宣布,21家本土医院计划使用经由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训练的IBM Watson肿瘤解决方案(IBM Watson for Oncology),以期基于此认知计算平台助力中国医生获得个性化的循证癌症...
肿瘤演化过程中的相关巨噬细胞
观察研究发现肿瘤往往发生在慢性炎症部位,且肿瘤活检样本中也发现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故在19世纪,人们首次提出炎症和癌症相关。一个多世纪以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可以促进不同类型癌症的发生,如结肠癌、前列腺癌和肝癌。此外,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非甾体类抗炎药特别是阿司匹林,对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例如肠道肿瘤、胃癌、食道癌等,具有一定的化疗预防作用,尤其是对肿瘤的进展具有阻抑作用,但并不是对所有...
Genome Biology:23个癌症类型 10000+个肿瘤样本综合分析 指导肿瘤免疫疗法
Li Bo等开发了一种计算方法来研究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以及它们与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关于免疫渗透水平,临床关联以及预测标志物等方面的数据可能预示产生有效的癌症疫苗和检查点抑制疗法。相关实验发表在Genome Biology。 图1. 预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丰富性的计算方法 最近,癌症免疫治疗在晚期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
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你了解多少?
近日,由Bellvitge生物医学研究所(IDIBELL)表观遗传学和癌症生物学计划(PEBC)的主任Manel Esteller博士、ICREA研究员和巴塞罗那大学(UB)的遗传学教授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大肠肿瘤表现出涉及到该病临床过程的后生异质性。描述这一发现的论文已经发表在《胃肠病学》杂志上。 肿瘤异质性是指同一种恶性肿瘤在不同患者个体间或者同一患者体内不同部位肿...
肿瘤基因检测为个体化治疗指明方向
临床医生在肿瘤治疗中发现,人体肿瘤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部位的肿瘤,治疗效果和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这种因人、因病而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称为“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就是通过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的特定基因信息,依据人体的基因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使得治疗更有针对性,既有效避免患者产生不良反应,还为患者争取更多...
肿瘤新生血管?
早在1787年,Johon Hunter首次用血管生成一词描述血管新生的过程。在之后的200多年里,虽然也有关肿瘤新生血管的报道,但都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71年,Jundah Folkman首次提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的假说。当时,大多数学者对此持怀疑或否定态度。然而经过30多年锲而不舍的研究。2004年,第一个抑制肿瘤血管的药物Avastin(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抗体)在美...
肿瘤疫苗只知道HPV疫苗?肿瘤疫苗大盘点,值得收藏!
近期,全球知名药企葛兰素史克宣布,人乳头瘤病毒疫苗HPV〔16型和18型〕(希瑞适)获得上市许可,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首个批准的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有望在明年年初正式上市。至此,被称为“世上唯一能预防癌症的疫苗”——宫颈癌疫苗获得了进入中国大陆的“通行证”。 除了HPV外,还有不少疫苗进入临床,有的虽然鉴于各国巨额的临床试验费用没有获得类似FDA的批准,但依靠患者的...
未来5年最畅销的抗肿瘤药物TOP10
随着肿瘤患者逐年增加,抗肿瘤药物市场也成为近年来医药界关注热点。最新统计显示,全球最畅销的100个药物中抗肿瘤药物有20个。下面来盘点一下未来5年最畅销抗肿瘤药物TOP10,其中既有风骚多年的罗氏三巨头单抗,有持续坚挺的来那度胺,有新型靶向小分子抗癌药物,更有近年来异军突起的PD1抑制剂类药物。 TOP1 Revlimid 来那度胺 来那度胺是新基(Ce...
第33期E-Town Bio论坛活动 | 第一届京津冀肿瘤精准医疗论坛通知
据统计,2015年中国约有429.2万例新发肿瘤病例和281.4万例死亡病例,相当于平均每天12000人新患癌症、7500人死于癌症。约22%的全球新发癌症病例出现在中国,27%的癌症死亡病例在中国。我国的肿瘤防治形式严峻,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 2016年3月5日,精准医疗(基因组学)入选我国“十三五”100个重大项目。3月8日,科技部公布了“精准医学国家指南”,...
男友换了一个个,“肿瘤治疗明星公司”究竟会和谁联姻?
现在,全球的大型制药企业都在饿狼扑食般盯着新生的药物公司,这些药企大都在最新的生物制药、免疫疗法等领域有一两项成熟的药品,和正在第二、三试验阶段的产品管线,也被资本市场青睐。 尽管收购并购的趋势已经持续了十余年,如巨头辉瑞从2000年开始并购华纳兰伯特和法玛西亚,之后又并购惠氏,成为全球范围内数一数二的制药企业。争抢中小型制药公司的趋势却在最近一两年集中爆发,压力主要来自专利到期的威胁,和新...
谈“癌”色变,您的肿瘤标志物高吗?
作者: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 刘婷婷 下午三点多,我刚上班,就接了好几个电话。最近体检人数较多,他们大多数咨询的都是肿瘤标志物。其中一个体检者语气尤其焦急:“医生,我不会得癌症了吧?肿瘤标志物有几项都高。”我问了她的姓名,然后从电脑调出她的结果:AFP:5.3(参考值0-10)CEA:9.6(参考值0-6)CA19-9:40.4(参考值0-37)CA125:...
肿瘤筛查该查什么
一直以来,肿瘤让人闻之色变,谁都想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然而早期肿瘤因症状、体征不明显,或者只有一些缺乏特异性的表现,人们往往不自知,主要通过筛查发现。那么,肿瘤筛查该查什么呢? 祈福医院肿瘤科赵昌林主任指出,肿瘤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常用的筛查肿瘤的方法包括:各项血液检查指标、B超、X光、肛门直肠指检、妇科体检、乳腺钼钯摄片等。 血液检查。血液...
肿瘤基因检测 为个体化治疗指明方向
临床医生在肿瘤治疗中发现,人体肿瘤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部位的肿瘤,治疗效果和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这种因人、因病而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称为“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就是通过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的特定基因信息,依据人体的基因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使得治疗更有针对性,既有效避免患者产生不良反应,还为患者争取更多医治时间,节省费用。 发现受体 现代生物医学研究发现,在...
详解肿瘤分子诊断的发展趋势与投资方向
2016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报告指出癌症的挑战日益增加,预计全球在2030年被诊断的癌症患者将达到2200万。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加之空气污染、食品卫生、吸烟、膳食结构问题的存在,癌症发病率更是急剧增高。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基因测序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肿瘤分子诊断逐渐成为肿瘤诊断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年度报告中对于未来十年的发展做...
围炉“液”话: 从基础到临床,重新认识循环肿瘤细胞检测
主讲人: 朱虹光教授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上海市医学会病理学专科分会现任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理事,国际病理学会会员,亚太地区病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肿瘤标志物,肿瘤分子病理和肝病病理方面的科研工作,并负责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病理的诊断工作。 沈赞教授 上海市第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