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12732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MOL PSYCHIATR】摆脱不了烟酒?这可能不是你的错!
吸烟和饮酒是全世界最常用的物质之一,在可预防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占很大比例,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抽一年的烟,很容易戒烟,而另一个人会终身上瘾?为什么有些人不能摆脱酒精的诱惑,而另一些人却可以?这可能和你的意志力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决定因素。 近日,由Hyejung Won博士领导的UNC医学院研究人员探索了这些滥用药物的潜在的遗传差异。并将相关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
【Nature子刊】“垃圾”DNA会通过抑制DNA复制从而导致癌症!
研究人员用真核色素重复体重建了重复复制,并发现仅DNA就足以导致显著的前链停滞。因此,某些DNA序列是内源性复制应激的重要来源。非编码DNA可能会导致癌症,该研究发布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1657-x 研究背景 01 ...
【Nature子刊】糖尿病患者有望摆脱胰岛素——新靶点出现
来自日内瓦大学(UNIGE)的科学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一种基于S100A9蛋白的替代疗法。现在,他们已经破解了这种蛋白质可以改善胰岛素缺乏症的新陈代谢原理。此外,通过破译这一工作中的生物学机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抗炎作用,该作用可能远远超过糖尿病。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https://www.nature...
【Nature子刊】浙江大学祝赛勇团队找到胰腺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
胰腺发育和胰腺干细胞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细胞命运决定及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分子机理。研究表明,ALKBH5缺乏症会降低关键胰腺转录因子的mRNA稳定性,浙江大学祝赛勇团队发现了这一胰腺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 胰腺与人多能干细胞(hPSCs)的分化为研究发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有希望的途径。近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祝赛勇团队发现ALKBH5在胰腺器官发生中起显着的调节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
程韵枫教授团队揭示中性粒细胞通过分泌BAFF参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2022年6月28日,国际权威免疫学杂志Clinical & Translational Immunology (IF=6.52) 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肿瘤中心程韵枫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Neutrophils contribute to elevated BAFF levels to modulate adaptive immunity in patie...
重磅!真迈生物GenoCare 1600单分子基因测序仪获NMPA上市批准
7月14日,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医疗器械批准证明文件,真迈生物GenoCare 1600单分子基因测序仪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审核,获准临床应用。 GenoCare 1600获批临床应用是真迈生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启动GenoCare 1600研发到获得NMPA上市批准,真迈生物实现了做中国人自己的测序仪的梦想;同时,也是真迈生物国产...
【Cell Death Dis.】西南大学崔红娟团队发现促进胃癌增殖新机制
近日,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研究院崔红娟教授团队在国际生物学期刊《Cell Death &Disease》上发表一篇研究论文,向我们揭示了RBR E3泛素连接酶ARIH2是如何通过泛素化降解p21来调控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机制。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19-022-04965-9 研究...
【NEJM】孕妇接种mRNA疫苗 可降低婴儿新冠重症风险
由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患有新冠并发症的风险很高,所以他们往往不符合接种疫苗的条件。而研究发现,当孕妇接种新冠mRNA疫苗后,新冠病毒SARS-CoV-2的抗体能够经胎盘转移到婴儿身上,保护婴儿免受新冠病毒的侵害。 近日,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论文:“Maternal Vaccination and Risk of Hospitalization for C...
【Nature】肠道微生物是怎么变成致病菌的?耶鲁大学团队揭晓关键
肠道不仅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维持正常免疫防御功能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体肠道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人体自身不具备的代谢功能。作为人体最庞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不仅能调节人体健康,更在膳食和宿主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因此肠道微生物组(肠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它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代...
【Nature子刊】每晚醒100次竟正常?你甚至毫无察觉!
大多数人认为,一夜好眠应该是睡眠时间不间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哥本哈根大学的新研究表明,一种应激相关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会导致每晚醒来多次。但不要担心。这都是正常的,良好的夜间睡眠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意味着你已经睡得很好。这项研究发布于《Nature Neuroscien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2-...
【PNAS】“给你阳光,你就灿烂”并非毫无依据,光照竟会影响情绪?
虽然灵长类动物大脑中的图像形成途径检测到照明的微小变化,但目前尚不清楚光强度信号如何到达并处理参与基本情绪及其功能障碍的大脑结构,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人脑中的前额叶区域具有勒索信号。这些信号具有类似于内在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性质,它们可能是光强度对复杂行为的影响的基础。这一研究发布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
【Nature子刊】南京大学郭宏骞团队找到肺转移癌症的潜在治疗靶点!
转移涉及90%的癌症相关死亡率,阻断转移仍然是癌症治疗的主要挑战。LAPTM5通过阻断肺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功能来维持肾癌细胞的自我更新和癌干细胞干性,并最终促进肺特异性转移,可能是多种癌症类型肺转移的潜在治疗靶点。 癌症转移过程中的有机营养发生频繁,但其潜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近日,来自南京大学郭宏骞团队研究表明溶酶体蛋白跨膜5(LAPTM5)促进肾癌的肺特异性转移。通...
【Nature 子刊】聚焦精准 医疗,中国在行动
一篇在2022年6月30日发表在《自然》增刊“自然聚焦——中国精准医疗”上的文章,对于精准医疗在从孤独症到遗传性耳聋等一系列疾病,甚至是未来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描述。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1742-8 精准医疗 科学家在研究癌症时发现,不是每个患者都对同一种...
【Nature子刊】科学家发现影响白血病前期风险的基因!
14种遗传性基因突变的发现显著地增加了一个人患上与某些类型的癌症和心脏病发作相关的无症状血液疾病的风险,这一研究发表于《Nature Genetics》上。这一发现是通过对421,738人的遗传数据进行分析的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研究之一,这一研究可以为预防和早期发现包括白血病在内的癌症的潜在新方法铺平道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
【Nature 子刊】急性髓系白血病,新的代谢谱出现了!
一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文章,描述了一个特定的代谢适应在一些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身上的影响串联突变的 FLT 3 基因。研究结果表明,这可能会在未来应用于特定类型的患者,进行联合治疗。该项研究是由来自巴塞罗那大学生物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IBUB)和肝脏和消化系统疾病网络生物医学研究中心(CIBEREHD)的Marta Cascante教授领导的团队与Jan...
【CA】美国的健康保险——如何影响癌症筛查与护理
美国医保体制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政府主导的Medicare、Medicaid、VA覆盖了38%的美国人口;另一个是商业保险,覆盖了53%的美国人口。研究发现,未投保的患者在诊断时出现晚期癌症的风险要高得多,特别是对于可筛查的癌症和具有早期体征和症状的癌症,对于这些癌症,获得护理对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在美国,没有保险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晚期疾病,在癌症诊断后短期生存率更差。近日,知...
喜讯!代谢组学专精特新企业百趣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启明创投领投!
代谢组学专精特新企业上海百趣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百趣生物”)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启明创投独家领投。 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百趣生物代谢组学科研服务仪器平台的扩建、检测试剂的研发及生产,在继续扩大百趣生物代谢组学技术优势的前提下,促进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的技术融合,加快代谢组学产品的临床转化进程,推进质谱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
【CELL DEATH DIFFER】北大郑晓峰课题组:好心干了“坏”事——去泛素化酶OTUD6A增强乳腺癌细胞对DNA损伤疗法的耐药性
6月29日,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及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郑晓峰教授研究组在国际著名期刊《细胞死亡与分化》(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发表了研究论文——Deubiquitinase OTUD6A promotes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 by increasing TopBP1 stability and renderin...
【CELL DEATH DIS】齐鲁医院团队揭示宫颈癌潜在的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对于宫颈癌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或采用系统性综合治疗手段。早期宫颈癌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而对于持续性、晚期或者复发性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RacGAP1促进了宫颈癌的致瘤性,迁移和侵袭,代表了宫颈癌中潜在的新型预后标志物,可能是治疗靶点。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诊断的生殖道癌。近日,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研究团队们在《Cell death & disease》...
【Nature 子刊】揭开癌细胞迁移的神秘面纱
例如,来自芬兰图尔库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和一个国际多学科科学家团队首次揭示了组织僵硬是如何决定细胞定位并调节所有类型的细胞迁移行为,从神经元生长锥转向恶性癌细胞在脑肿瘤和乳腺癌中的扩散。该研究相关结果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并为阻止和指导癌细胞迁移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