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中风患者的福音!联合治疗能够恢复中风
中风学名“脑卒中”,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据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约200万,死于中风的患者高达150万。中风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再灌注治疗是中风治疗的“金标准”,但其也有一些局限性。最近南卡罗来纳州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联合疗法,能够恢复中风患者的认知能力且延长患者的治疗窗口期。
【Science】眼损伤“元凶”竟成“帮手”!
长波红外线大多对眼睛没什么损害,但短波红外线,如近红外光,会导致白内障。本是眼损伤元凶的它,却成了科学家眼中的“千里马”。科学家将其和基因疗法结合治疗致盲疾病,开发出一种新疗法,可恢复视力。
【实锤】《科学》:纽约市新冠起源于欧洲和美国
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新冠病毒的起源就备受关注。作为美国新冠病毒的主要“震中”——纽约市,人们对其新冠病毒的起源争论层出不穷。近日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该研究证实了纽约市的新冠病毒来源于欧洲和美国。
【Nature】新进展:压力大到扛不住?是真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医疗水平不断进步,各种躯体性疾病的治疗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压力对人的影响可不仅限于精神层面,还会切切实实地反应到身体上,压力过大体内的炎症就会增多。
【Nature】头秃星人留下感动的泪水!再生医
目前全世界有数以亿计的男性,女性甚至是儿童饱受脱发困扰,遗传、衰老、分娩、癌症治疗、烧伤以及压力等都可能导致脱发。再生疗法在此凸显了一定的潜力。未分化的人类干细胞已被诱使在体外发展成皮肤样结构。当植入小鼠体内时,这些结构会产生毛发,为每天为脱发烦恼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门。
【重磅】首次数据支撑:碎片化睡眠危害大!会引发
一觉睡到自然醒当然使人愉悦,但当代很多人会出现睡眠障碍。据世卫组织调查,在世界范围内约三分之一的人有睡眠障碍,我国有各类睡眠障碍的人更是高达38.2%,可以说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存在睡眠问题。最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首次有数据揭示了碎片化睡眠与慢性炎症和动脉硬化的相关性。
【Nature子刊】为何会胖上加胖?那要问问你
当人自身的脂肪细胞引发复杂的炎症连锁反应,进而破坏新陈代谢并削弱免疫反应,此时此刻肥胖症便悄悄恶化了,人们也会感染较高风险的疾病(包括COVID-19)。近日,一项新研究揭示了脂肪细胞的免疫反应如何使肥胖恶化,该研究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聚焦】麻醉药氯胺酮如何快速治疗抑郁症?迄今规
氯胺酮就是大众熟知的“K粉”,在过去几十年里,它身上的标签经历了从麻醉药到毒品再到抗抑郁药的转变,算得上一次“从良”了。当提到它,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电子乐、迷幻视觉和灵魂出窍体验。但是新的研究提供了更多证据表明这种派对药品可能对重度抑郁症是一种安全、快速而有效的治疗。
【Nature子刊】蜗牛的“致命毒液”成“救命
海洋生物锥形蜗牛(鸡心螺,cone snail),迅速射出的毒液可让受伤者一命呼呜。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利用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作为新药“缪斯”,希望利用从毒液中提取的胰岛素开发一种新的速效胰岛素,来彻底治疗糖尿病。
【新发现】有效治疗炎症性疾病的药物研发出来了!
近几年,靶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发展迅速,预后也有很大的提高。然而,没有一种药物对所有患者都有效,且都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能够有选择地控制人体的免疫反应是全世界科学家的长期目标。根据近日发表在《炎症药理学》上的一项研究,利物浦大学和AKL研发有限公司(AKLRD)研发出一种新药物APPA,使这一目标成为现实。
【研究】确定了!多能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可获得“肿
P53基因在细胞生物学中极为重要,因为它的作用是调节细胞周期并阻止肿瘤的形成,因此被称为“肿瘤抑制基因”。而由p5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转录因子。但是,之前关于多能胚胎干细胞(ESCs)中DNA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背后是否有p53基因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最初的研究表明并非如此,但后来的研究却证实了这一结果。
【新发现】MIT研究人员设计出纳米颗粒,可提高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癌症治疗领域可谓是遍地开花,肿瘤的免疫治疗主要针对人体免疫系统,通过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在对抗肿瘤的治疗中,研究人员大多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只适用于一部分癌症病人,最近MIT的工程师们设计出一种纳米颗粒,将其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结合后,在小鼠模型中的癌症治疗效果很好,这真是振奋人心的消息。
【Science】1000+肿瘤样品研究表明,
癌细胞是细菌的天堂。该结论来自一项对1000多种不同人类癌症肿瘤样品的严密的研究。这项由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领导的研究发现,细菌存在于所有癌症类型的细胞内,从脑癌到骨骼癌再到乳腺癌,甚至还发现了每种癌症中独特的细菌种群。研究表明,了解癌细胞与其“微型微生物组”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助于预测某些治疗方法的潜在有效性,或者可能利用这些细菌以增强未来抗癌治疗作用。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FDA警告】一些治疗糖尿病的二甲双胍药物中有
二甲双胍为双胍类降糖药,是处方药,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尤其是肥胖者。用这类药物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还可能有减轻体重的作用。2019年12月,FDA在某些品牌的二甲双胍中发现N-亚硝基二甲胺(NDMA)含量过高,长期服用高含量的NDMA可能致癌。
【PNAS】麻醉剂对意识的影响有结论了!一个世
众所周知,达到临床手术要求的麻醉药物浓度将会对脑的学习、记忆、认知功能及行为表现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医生和科学家仍然无法解释麻醉剂是如何使病人暂时失去知觉的。5月28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美国的科学家们已经查明了麻醉剂是如何影响人的意识的。
【Science子刊】“贪吃”的癌细胞:通过糖
糖是癌细胞的主要食物,糖类进入人体后会被水解成葡萄糖,我们身体的所有细胞(包括癌细胞)都需要葡萄糖来提供能量。癌细胞很“霸道”,它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是正常细胞的10倍以上,但它只利用葡萄糖5%左右的热量就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会抑制T细胞的活性,加速癌细胞的生长。由于癌细胞对葡萄糖贪得无厌,所以通过定位人体细胞消耗大量葡萄糖的区域就可以帮助识别癌症。
【Science子刊】乳腺癌有救了!靶向治疗起
乳腺癌常被称为“粉红杀手”,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据201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乳腺癌在全球女性癌症中的发病率为24.2%,位居女性癌症的首位,其中52.9%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近几年,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显著的逐年上升趋势,人们迫切需要乳腺癌治疗药物的出现。
【新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紊乱会导致大脑的损伤?有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由于血管造影检查时常无异常血管团的发现,故将其归类于隐匿型血管畸形。实际该病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失衡会导致大脑的损伤。
【新发现】人体免疫系统再增强!只因城市中再多点
“老朋友”微生物组是人体中超人类的部分,通过共同进化,它们已经参与了训练和调节我们的免疫系统,以及许多其他功能。“老朋友”中的不少来自我们的环境并在人体定居,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可能由于环境或饮食较差而导致无法与这些“老朋友”接触,这是非传染性疾病的隐患。
【Nature子刊】首个证据表明遗传基因影响癌
不少癌症患者在听说自己体内癌细胞已扩散时,一定是欲哭无泪,内心多半会想,为什么是我?我怎么这么倒霉?好好的癌症怎么会扩散了呢?医生们一直以来也没有准确的答案,表示爱莫能助。研究人员为了患者们煞费苦心,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一盏明灯出现了!他们早就怀疑癌症转移是不是跟遗传的基因突变有不可说的秘密,现在终于抓到了把柄,速速随小编围观吃瓜吧!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