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转化医学网企业会员
2024年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中医药多组学前沿技术应用高峰论坛
转化医学网直播间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192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ature子刊】西湖大学杨剑团队绘制出最全RNA可变剪接遗传调控图谱

2022-08-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2-01154-4 什么是可变剪接? 在如上的示例中,具有两个等位基因G和A的遗传变异与基因中的剪接事件(例如外显子跳过)有关,并产生两个转录亚型T 1和 T2 。 具有G等位基因...

【Science】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首次揭示人源IgM-B淋巴细胞受体组装的分子机制

2022-08-19

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该研究的相关论文,该论文首次报道了人源IgM同种型B细胞受体(IgM-BCR)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膜结合的IgM(mIgM)与Igα和Igβ异源二聚体复合物组装的分子机制,从而回答了B细胞受体如何组装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同时也为基于B细胞受体的免疫疗法提供了关键的结构基础。 https://www.science.o...

【Gut】未来15年青年肠癌发病率翻倍?复旦大学马延磊团队最新研究揭密

2022-08-19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2科马延磊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Integrated metagenomic and metabolomic analysis reveals distinct gut-microbiome-derived phenotypes in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首次揭示了发病年龄小于50岁的青年肠癌(早发性肠癌)与发病年龄大于5...

【Nature子刊】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克服结直肠癌中单个突变驱动的耐药性

2022-08-01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大部分出现远处转移的结肠癌患者失去手术机会,其5年生存率低于 10%。西妥昔单抗是EGF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可结合EGFR的胞外域并增强受体的内在化和降解,是治疗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线靶向治疗药物。 近日,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物代谢与药物分析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提供了一种结构引导和噬菌体辅助进化(SGAPAE)方法,...

【Nature子刊】复旦大学团队揭示胰岛素信号传导机制——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

2022-07-26

胰岛素分泌缺陷会导致年轻人成熟期糖尿病(MODY)。胰岛素信号级联反应成分受损,例如IR亚型之间的竞争破坏胰岛素信号传导的产生或AKT2的缺失,导致胰岛素信号传输的中断,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2型糖尿病(T2D)。 氨基酸是否作用于细胞胰岛素信号传导尚不清楚,因为循环氨基酸水平的增加与2型糖尿病(T2D)的发作有关。近日,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报道了苯丙氨酸改变胰岛素受体β(IR...

SARS-CoV-2新发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敬平组揭示如何减弱感染后的细胞因子风暴

2022-07-21

据WHO报道,每年约有1/10的住院患者并发由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性疾病[1]。严重感染所致的免疫系统紊乱被称为细胞因子风暴[2]。表现为短时间内免疫细胞高反应状态及促炎细胞因子(如IL-6和TNF-α)和趋化因子的爆发性释放,已被认为是严重感染后导致患者多器官衰竭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 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ARS-CoV-2)感染...

【柳叶刀子刊】复旦大学团队通过转录组分析探索阿尔兹海默病生物标记物!

2022-07-19

主观或客观的潜微认知能力下降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前表现,阿尔茨海默病是   预防或延缓疾病进展的潜在关键窗口。而先前的研究大多数侧重于识别阿尔茨海默病(AD)或轻度认知障碍的表达变化,但是缺乏关于临床前 AD 的转录组学分析和生物标志物的系统性研究。复旦大学团队的研究结果为病毒感染假说提供了支持,并为临床前AD提供了候选进展生物标志物。该研究发布于《eBioMedicine》。...

【Nature子刊】浙江大学祝赛勇团队找到胰腺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

2022-07-19

胰腺发育和胰腺干细胞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细胞命运决定及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分子机理。研究表明,ALKBH5缺乏症会降低关键胰腺转录因子的mRNA稳定性,浙江大学祝赛勇团队发现了这一胰腺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 胰腺与人多能干细胞(hPSCs)的分化为研究发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有希望的途径。近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祝赛勇团队发现ALKBH5在胰腺器官发生中起显着的调节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

【Cell Death Dis.】西南大学崔红娟团队发现促进胃癌增殖新机制

2022-07-18

近日,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研究院崔红娟教授团队在国际生物学期刊《Cell Death &Disease》上发表一篇研究论文,向我们揭示了RBR E3泛素连接酶ARIH2是如何通过泛素化降解p21来调控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机制。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19-022-04965-9 研究...

【Nature】肠道微生物是怎么变成致病菌的?耶鲁大学团队揭晓关键

2022-07-18

肠道不仅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维持正常免疫防御功能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体肠道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人体自身不具备的代谢功能。作为人体最庞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不仅能调节人体健康,更在膳食和宿主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因此肠道微生物组(肠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它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代...

【Nature子刊】南京大学郭宏骞团队找到肺转移癌症的潜在治疗靶点!

2022-07-17

转移涉及90%的癌症相关死亡率,阻断转移仍然是癌症治疗的主要挑战。LAPTM5通过阻断肺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功能来维持肾癌细胞的自我更新和癌干细胞干性,并最终促进肺特异性转移,可能是多种癌症类型肺转移的潜在治疗靶点。 癌症转移过程中的有机营养发生频繁,但其潜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近日,来自南京大学郭宏骞团队研究表明溶酶体蛋白跨膜5(LAPTM5)促进肾癌的肺特异性转移。通...

【Nature子刊】同济大学联手南洋理工——声纳技术运用于癌细胞免疫治疗!

2022-07-13

同济大学联合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团队研究出半导体聚合物纳米颗粒用于深部组织可激活癌症声索免疫疗法的发展,该研究发布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半导体聚合物纳米颗粒用于深部组织可激活癌症声索免疫疗法的发展。通过筛选试剂库,确定理想的 SPN 具有最高的声动力学单线态氧发电效率。该SPN用于进一步构建半导体聚合物免疫调节纳米颗粒(SPIN),方法是通过结合免疫调节剂通过1O2-...

【Nature子刊】复旦大学团队报告了一种可穿戴微针贴片,运用于早期疾病筛查和预后。

2022-07-10

作为可穿戴模块,微针可以以微创方式从间质液中提取分析物。然而,一些微针受到其同时对大分子生物标志物进行高效提取和实时监测的能力的限制。来自复旦大学化学系及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展示了CRISPR活化的石墨烯生物界面的协同效应,并报告了一种在线可穿戴微针贴片,用于提取和体内长期监测无细胞DNA。研究者们认为后续的研究,包括对多种Cas蛋白的研究,有序介孔纳米材料,预校准过程和金属微针贴片...

【Nature子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团队发现潜在的结核病生物标志物!

2022-07-0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据估计,2017年有1000万人新感染结核病。其中,只有640万人被诊断和正式通知。据估计,每年有130万人死于结核病。此外,2016年有100多万儿童罹患活动性结核病,25万名儿童死于该病。Bacille Calmette-Guérin(BCG)是一种减毒活疫苗,于1921年首次施用于人类,此后比历史上任何其他疫苗都多,迫切需要确定新的预防和治疗靶点,这需要进一步研究MTB...

【快讯】周翔院士领衔!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子医学研究院揭牌成立!

2022-05-08

5月6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召开战略合作会议,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成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子医学研究院”并揭牌。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周翔受聘担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子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据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子医学研究院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推动医学与化学、分子科学的交叉融...

【快讯】年少成名的明星科学家David Sabatini深陷性骚扰丑闻,纽约大学却不顾教职工和学生的反对坚持聘用

2022-05-03

David Sabatini于1968年出生在纽约,本科毕业于布朗大学,1997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在博士阶段,他凭借 mTOR 研究年少成名,2002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怀特黑德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的助理教授,2006年便拿到终身教职。而2021年8月21日,他被指控性骚扰而受到研究所的调查,最终被麻省理工学院开除。 据《Science》杂...

【Science】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癌症新的突变特征!或可找到某些癌症的致命弱点

2022-04-24

周五(4月22日),该研究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研究成果,题为“Substitution mutational signatures in whole-genome–sequenced cancers in the UK population”。研究人员根据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基因组医学中心提供的样本,收集了15800多个能匹配100kGP肿瘤和正常样本的全基因组序列数据...

【Nature子刊】助力人类衰老研究!暨南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单细胞组学分析,揭示与老年衰弱综合征相关的特异性免疫单核细胞

2022-04-19

老年衰弱综合征是指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会呈现出体力下降和更易患病的身体状态。针对不同个体,出现衰弱状态的年龄也不尽相同。老年衰弱综合征也会给免疫系统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疾病恶化。 中国暨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新生儿脐带血,成年人,和健康与衰弱的老年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样本,以探索在不同年龄阶段免疫细胞的差异。总的来说,尽管无论是衰弱的,或是身体强健的老年人,免疫细胞的轨迹都不同,但随...

《转》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光明教授:单细胞组学的未来发展,需从不完美中寻找机会!

2022-04-14

近日,黄光明教授应邀出席首届长三角单细胞组学技术应用论坛,分享了题为“基于原位质谱技术的单细胞代谢组学平台及应用”的报告,整场报告干货满满,观众反应热烈。为此,转化医学网邀请黄光明教授进行了专访,黄光明教授就单细胞组学技术这一话题,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想知道他分享了哪些精彩观点吗?点击下方即可观看完整版视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