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2330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检测方法新突破:分子诊断应用于肿瘤研究
临床医生越来越重视的诊断工具是可检测基因变化和蛋白表达等分子方法,这些改变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和异质性,并成为治疗方案选取的依据以及解释肿瘤药物抗性。 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利用测序技术,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方法去识别生物标记分子,后者有望用在遗传诊断、药物研发和临床药物测试的患者分类。 在最近召开的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ACR)上,Mizuho Secur...
Cell 头条:肿瘤坏死因子的新作用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140万人的生命被结核病夺走。而来自原卫生部的调查也显示,我国有近一半人口已感染结核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达500万,在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位列第二。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结核病防治仍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近期一组研究人员针对肺结核发病机理中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展开了研究,指出了肿瘤坏死因子TNF具有双重作用,能...
哈大四院:开创活体可视分子水平“早早期”肿瘤诊断方法
日前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获悉,该院申宝忠教授“肿瘤标志物靶向分子成像在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疗效监测中的应用”项目,近日被授予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申宝忠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基于肿瘤标志物的“系统性可视化”理论,开创了抗肿瘤药物筛选及疗效评价新模式,为实现肿瘤活体状态下,可视化分子基因水平的“早早期”诊断提供了新途径。 [atta...
日研究人员成功消灭肿瘤干细胞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对肿瘤干细胞进行基因操作可以使化疗药物更易发挥作用,杀死癌细胞。这一发现或促进开发出根治癌症的治疗方法。 肿瘤干细胞被认为在体内处于几乎不增殖的“休眠状态”。化疗药物虽能遏制肿瘤细胞增殖,但对干细胞却难以发挥作用。即使化疗后肿瘤看起来已经消失,但只要残留少量干细胞,就会导致癌症复发和转移。 日本九州大学教授中山敬一...
彩色细胞编码技术:可分析肿瘤单细胞
想要获得更好的癌症诊断和治疗,有可能取决于分子水平上更好地认识单细胞的能力。一项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方法分析单细胞的独特行为,利用一系列颜色来显示模式,揭示出一个细胞是否会发生癌变及其原因。 来自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彩色编码细胞新方法,以此阐明了100种生物标志物,在当前研究标准之上提高了10倍,帮助分析了来自培养物或组织...
遗传标志物:打开肿瘤个体化防治之门
生活中,人们常会发现,有的人“烟龄”不长、吸烟不多却早早患了肺癌,但也有很多吸烟数十年的“老烟枪”没得肺癌。在临床治疗中,医生也常会遇到类似情况:同样的肿瘤,相同病程阶段,采用相同药物治疗,有的病人能够康复痊愈,有的病人却效果不佳。 肿瘤为何在发病和治疗效果上...
天津市泌尿系统肿瘤转化医学平台
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举办的天津市泌尿系统肿瘤转化医学平台建设论坛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举行,天津市首家转化医学平台——天津市泌尿系统肿瘤转化医学平台进行了揭牌仪式。市科委副主任李宝纯,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智教授及天津市各大医院专家参加了揭...
转化医学:天文观星技术帮助诊断侵略性肿瘤
旨在帮助找到遥远星系的技术已经被用在寻找模糊生物印记上。英国癌症研究中心剑桥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利用自动化系统检测癌症肿瘤。该系统最初用于寻找夜空中的遥远物体,而现在被用于测量两千多个乳腺肿瘤样本中特定三种蛋白质的含量。 传统而言,医生们通过给细胞上色寻找特定蛋白质的方法来鉴定恶性肿瘤,这个过程毫无疑问会使用显微镜。现在,新技术将致使由来已久的通过显...
上海交大实现抗肿瘤抗生素链黑菌素高效生物合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链黑菌素曾被作为抗肿瘤抗生素应用于临床,收获疗效的同时,其毒副作用却也明显显现,最终没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林双君研究小组利用微生物遗传学、化学及生物化学技术和手段,实现了“高活性、低毒性”的抗肿瘤抗生素链黑菌素及其类似物高效生物合成。该研究成...
抑制肿瘤转移研究获进展
近日,华东师大生命医学研究所、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千人计划”刘明耀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现了一种新型抗肿瘤体内生长和转移的抑制剂。国际肿瘤学期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日前发表了这一成果。 随着全球肿瘤发病率的显著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大国。预计到2030年,世界上将有132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1/4发生在中国。 针对这一严峻现状,致力于肿瘤学基础和转化研究...
上海头颈肿瘤诊治和转化医学中心
2012年12月 2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牵头成立的上海市头颈肿瘤诊治和转化医学中心今日揭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官网(http://www.9hospital.com/) ...
Nature子刊:全基因组解析儿童恶性肿瘤
一项针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广泛基因组研究,为治疗最具侵袭力形式的这一疾病增加了挑战。与预期相反,科学家们发现了相对较少的频发基因突变(recurrent mutation),研究人员通常基于这些突变来确定神经母细胞瘤治疗的新靶点。现在,研究人员转而将焦点放在了神经母细胞瘤响应药物和其他因子的进化机制上。 “这项研究强调了一个事实,即肿瘤细胞往往随时...
肿瘤分子诊断:伊立替康毒副作用检测
伊立替康检测常用分子靶标 伊立替康(irinotecan)是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能诱导单链DNA损伤,引起DNA双链断裂,导致细胞死亡。伊立替康主要用于治疗成人晚期/转移性大肠癌,对小细胞核非小细胞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均有疗效。伊立替康主要毒副作用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迟发性腹泻两种,其中,迟发性腹泻为剂量限制性毒副反应,严重时可致命。大...
肿瘤分子诊断:铂类药物疗效检测项目
铂类药物疗效检测常用分子靶标 铂类药物是对具有生物活性的含铂配合物药物的总称,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肿瘤化疗药物之一,包括顺铂、卡铂和奥沙利铂等。其药理学机制主要是通过引起肿瘤细胞内DNA的交联,阻碍DNA合成与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DNA修复是铂类药物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经大量研究证实,通过相关 铂类药物疗效检测主要靶标有:ERCC1、BRCA1、XRCC1、GSTP1、MRP2等...
肿瘤分子诊断:吉西他滨毒副作用检测项目
吉西他滨毒副作用检测常用分子靶标 吉西他滨(GEM)是脱氧胞嘧啶核苷同系物,属细胞周期特异性抗代谢类化疗药,主要作用于S期(DNA合成期)的肿瘤细胞,同时也阻断细胞周期由G1期(DNA合成前期)向S期过渡。吉西他滨作为一种前体药在细胞内是脱氧胸苷激酶磷酸化的底物,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磷酸盐形式dFdCDP(吉西他滨二磷酸盐)和dFdCTP(吉西他滨三磷酸盐)。dFdCDP可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肿瘤分子诊断:拉帕替尼靶向用药检测
靶标1: 检测靶标:PIK3CA(G1624A)突变 检测结果:GG/GA/AA 临床意义:GG:野生型PIK3CA,关闭肿瘤细胞PIK-Akt信号传导,疗效增强;GG/GA:突变型PIK3CA,激活肿瘤细胞PIK-Akt信号传导,疗效降 样本要求:血液/石蜡切片/穿刺样本/蜡块 相关疾病: 乳腺癌 ...
肿瘤分子诊断: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长春瑞滨疗效检测
抗微管类药物疗效检测常用分子靶标 抗微管类药化疗药是作用于细胞微管,通过影响纺锤体的形成,达到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一类广谱化疗药。常用的抗微管类药物有:紫杉醇、多西他赛、长春碱、长春瑞滨等。紫杉醇可以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接触紫杉醇后,细胞内会积累大量微管,从而干扰细胞各项功能,特别是使细胞分裂停止,起到抗肿瘤效果。长春碱类药物通过抑制微管...
肿瘤分子诊断:吉西他滨疗效检测
吉西他滨检测常用分子靶标 吉西他滨(GEM)是脱氧胞嘧啶核苷同系物,属细胞周期特异性抗代谢类化疗药,主要作用于S期(DNA合成期)的肿瘤细胞,同时也阻断细胞周期由G1期(DNA合成前期)向S期过渡。吉西他滨作为一种前体药在细胞内是脱氧胸苷激酶磷酸化的底物,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磷酸盐形式dFdCDP(吉西他滨二磷酸盐)和dFdCTP(吉西他滨三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