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287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香港大学最新研究:肥胖会增加81%新冠重症风险和18%感染率
近日,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论文,研究表明,肥胖、吸烟会增加新冠的严重程度,重症风险增65%-81%,肥胖增加重症风险与ACE2受体有关。 https://doi.org/10.1002/jmv.28205 研究背景 01 肥胖、吸烟等增加了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而维生素D、血压和血糖特征的相...
【Cell子刊】晚进食让你更饿更易胖!卡路里燃烧减少,脂肪组织改变
新研究表明:晚进食会显著影响人体的能量消耗,食欲和分子途径。美国哈佛医学院的Frank Scheer 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2)00397-7?_returnURL 调节体重因子与肥胖风险 ...
【Science子刊】震惊!研究发现肥胖竟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该团队的研究发布于《Science Advances》上。研究表明,早期大脑发育的分子机制可能是肥胖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以前对人类的大型研究显示,与肥胖关系最强的基因在发育中的大脑中表达。目前对小鼠的研究集中在表观遗传发育上。表观遗传学是一种分子书签系统,用于确定哪些基因将用于或不将用于不同的细胞类型。 https://www.science.org/doi/10....
【Nature子刊】母亲肥胖会导致后代早期代谢紊乱!
肥胖是一种以白脂肪组织增加,代谢紊乱以及心血管和肺部疾病风险增加为特征的疾病,肥胖本身仍然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特征,尽管在治疗相关的代谢综合征以及心血管和肺部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已经确定母亲肥胖是后代肥胖,代谢紊乱和心肺疾病风险的决定因素。该研究发布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www.nature.com/art...
【Nature子刊】晒太阳让男性长胖! 为什么女性不会?
紫外线在1928年被公认为致癌物质,引发了从1900年代中期开始尽量减少暴露在阳光下的大规模文化趋势。后面的研究发现阳光照射可增加肝脏新陈代谢,保护器官免受肝细胞脂毒性和代谢性疾病。近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阳光照射会通过皮肤内脂肪组织分泌饥饿素(ghrelin)来刺激男性(雄性)的进食和增重。 近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Metabolism...
【Cell子刊】告别肥胖——让你的小肠微生物规律起来!
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振荡对于正常的外周昼夜节律至关重要,在饮食诱导的肥胖 (DIO) 中这两种节律都被扰乱了。尽管时间限制喂养 (TRF) 可以维持昼夜节律的同步性并保护DIO,但其对盲肠肠道微生物组动力学的影响是不太大的。因此,肠道的其他区域,尤其是回肠,肠促胰岛素和胆汁酸信号的连接处,可能会在调节外周昼夜节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证明了饮食和喂养节律对小鼠回肠微生物组组成和转录组的影响。DIO ...
【Nature】新发现:一种运动诱导的代谢物,可抑制进食和肥胖?!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的身体,乃是无价之宝! 一场疫情,让许多人认清了生活的本质,终于开始注重健身,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无形之中,很多人的性命反而得到了挽救——他们悬崖勒马,再次回到健康的轨道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体育锻炼,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提高和改善整个人类体质,都有重要作用。而定期运动已被证明有助于减肥、调节食欲和改善代谢状况,特别是对于超重人群...
【Science子刊】吃多怕胖?免疫检查点蛋白PD-L1还可控制肥胖!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爱尔兰和德国的科学家们发现,修改免疫系统中所谓的“检查点蛋白”——PD-L1可以调节脂肪组织中的炎症,其结果是在临床前模型中明显减少了肥胖和糖尿病。近日,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生物医学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题为“Innate PD-L1 limits T cell–mediated adipose tissue inflamma...
【研究】好消息!创新抑制剂有望对抗肥胖和心脏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6年全球19亿成年人超重,6.5亿人被归类为肥胖。在美国,每4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脏病,其中肥胖是主要因素。根据圣安东尼奥大都会健康区最近的一份报告,当地71%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UTSA)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创新抑制剂,显示出对抗肥胖和潜在预防心脏病的希望。UTSA科学学院化学系的助理教授Francis Yos...
【研究】慢性疼痛使人发胖!大脑中发现新的线索——将疼痛和食物联系起来
根据“恐惧-回避模型”,疼痛患者可能由于缺乏足够的运动而变得肥胖。具体而言,慢性疼痛导致患者厌恶运动,以避免疼痛加剧,随后他们就会慢慢“适应”这种不运动的生活,体力逐渐下降;然而,这一假设并没有成功得到验证,因为先前的研究未能发现疼痛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的显著变化。 另一种解释是,慢性疼痛和肥胖在中枢神经系统水平上相互作用。大脑在能量摄入和消耗的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大脑对食物的喜好...
【Nature子刊】如何做到减脂不减肌?抑制一种酶的活性可以治疗肥胖症
Nature MetabolismHistone deacetylase 6 inhibition restores leptin sensitivity and reduces obesity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1-00515-3 当小白鼠或人体内多余的...
【研究】肥胖相关的基因组区域被发现!帮助制定体重管理计划!
一项新的研究,题为“Metabolom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74 Novel Genomic Regions Influencing Plasma Metabolites Levels”有助于揭示肥胖的遗传途径。该发现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制定更个性化的体重管理计划。 这项工作是同类研究中最大的研究,着眼于基...
【Science子刊】“嗜糖之害,甚于吸烟”年轻时候吃太多糖,除了长胖,可能还会诱发精神疾病
在现代社会,饮料和饮食中单糖(蔗糖,异构化糖(玉米糖浆))的摄入量显著增加。考虑到全球单糖消费量的增加,世界卫生组织于1995年发布了关于体重增加和龋齿发展的指导方针。仅高糖摄入会增加许多慢性疾病的风险,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和肾脏疾病。然而,关于青春期高糖摄入对未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很少。青少年每日单糖摄入量高于其他年龄组(约占每日总热量摄入量的20%),他们经常出现精神障碍。此外,精神障碍患...
【突破】肥胖问题如何才能有效解决?科学家发现一种安全可行的新方法!
《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发表过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青少年的动脉血管,在十多岁时就已经开始变得僵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许之民说:“动脉血管僵硬早已不再是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了。”近年来,动脉硬化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这些人群中,肥胖人群为主,且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是肥胖率攀升最快的人群。 然而,这只是肥胖带给人们健康的其中一个坏处而已...
【突破】肥胖问题如何才能有效解决?科学家发现一种安全可行的新方法!
《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发表过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青少年的动脉血管,在十多岁时就已经开始变得僵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许之民说:“动脉血管僵硬早已不再是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了。”近年来,动脉硬化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这些人群中,肥胖人群为主,且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是肥胖率攀升最快的人群。 然而,这只是肥胖带给人们健康的其中一个坏处而已...
【BMC子刊】首例仅包括健康受试者的EWAS,发现了与向心性肥胖相关的新DNA甲基化位点,这将为解决肥胖对健康的影响提供新思路!
一个研究小组将其研究结果发表在《BMC Medical Genomics》上,论文名为“Epi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detects a novel loci associated with central obesity in healthy subjects” 表观遗传变异是胞嘧啶碱基、组蛋白和核小体定位变化的...
【Nature子刊】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潜在原因竟然是它?科学家带你一探究竟!
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是脂肪代谢异常、脂肪异常分布、过度堆积。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与脂肪细胞来源的激素和细胞因子,如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瘦素、抵抗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等增多,以及脂联素不足有关。这些脂肪细胞因子的分泌变化,不单影响以脂肪形式进行的能量储存及释放,还涉及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低度炎症反应及血液凝溶异常。近日,一组来自莫纳什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潜...
【柳叶刀子刊】警惕!200多万人群经过超900万次的BMI测量发现,18至24岁的年轻人在未来十年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最高
根据WHO指南,BMI小于18·5 kg/m2定义为体重过低;BMI为18.5-24.9 kg/m2是正常体重;BMI为25·0–29·9 kg/m2是超重;非重度肥胖(1级和2级),BMI为30·0–39·9 kg/m2;以及BMI为40 kg/m2或更高的为严重肥胖(3级)。 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与任何其他年龄组的成年人...
【Nature子刊】胖是天生的?28万人群的调查中发现了26个与食物摄入差异相关的基因变异
饮食摄入是全球肥胖流行的主要因素,代表着一种复杂的行为表型,部分受先天生物学差异的影响。尽管几乎所有人都喜欢食物中含有脂肪,但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有偏好高脂肪或低脂肪食物的遗传倾向。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BUSPH)和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20多个可能影响个人食物摄入的基因区域。研究人员希望,这项发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的发现将...
【Science】肥胖究竟是怎样影响肠道健康的?一项最新研究带你揭晓答案!
8月13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会破坏肠道内壁及其微生物群落的生物学特性,并促进一种可能导致心脏病的代谢物的产生。这项研究被发表在一篇题目为“High-fat diet–induced colonocyte dysfunction escalates microbiota-derived trimethylamine N-oxide”的文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