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2448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Lancet子刊最新全基因组分析!额颞叶变性与这些遗传变异有关!
FTLD患者皆存在TAR-DNA结合蛋白43(TDP-43,一种调节转录的核蛋白)的异常磷酸化,GRN基因突变是FTLD的常见遗传因素,但不同患者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因此,近日有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FTLD患者GRN突变外的的遗传因子进行了考察。 研究人员发现TMEM106B(rs199062...
重大突破|表观遗传大牛张元豪连发Cell及Nature Medicine(总影响因子达60多),在表观遗传领域取得颠覆性进展
2018年4月23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表观遗传学大牛张元豪在Nature Medicin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ranscript-indexed ATAC-seq for precision immune profiling”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利用T-ATAC-seq这种新型的工具,可用于分析克隆T细胞中的表观遗传学景观,并且应该对T细胞恶性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的研究有价值。...
沸腾!新《Cell》杂志几十篇论文为这一即将全面爆发的领域疯狂打Call!微生物!!!
引言 近日,最新国际著名期刊《Cell》杂志用了整个一期,刊登了二十几篇关于微生物研究的文章,以“live in their world”为主题,其中包括我国科学家高福院士以及张永振研究员的重要评述文章。 精准医学 ▶生命伊始◀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开始的? 也许电闪雷鸣、狂风骤雨让无机物形成了极其...
3篇《Science》顶尖期刊聚焦肠道微生物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影响!
最新一期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杂志连发三篇重磅文章,而且以封面的形式呈现,聚焦肠道微生物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影响,再一次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对于人体疾病治疗的重要作用。 如今,搞科研的话,要是不和肠道微生物扯上点关系貌似就感觉跟不上国际研究前沿了。 ▲最新一期《Science》以封面形式呈现肠道菌群与癌症...
两篇《Cell》,五篇《Science》从癌症到发育,从衰老到免疫,单细胞研究显神威
理解任何多细胞生命系统的前提是理解“细胞”,今天单细胞研究已经不再只是纸上谈兵了,全球已经有许多实验室展开了单细胞研究,近期Science,Cell就接连公布了这方面的成果。 免疫细胞是如何衰老的?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衰老的新奥秘: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的免疫细胞携带更多的染色质修饰。而且这些修饰差异主要来源于环境。 ...
顶级期刊《Cell》!加州大学华人博士后找到减肥路上的拦路虎!关键基因?
引言 近日,最新一期著名期刊《Cell》杂志发表一篇来自加州大学等知名研究机构的重磅文章,他们发现TBK1基因在肥胖调控中具有关键作用,为控制肥胖带来了新的认识。 精准医学 以前表示富翁,一定要画得大腹便便的,大胖子,肚子滚圆。 现在呢?恰恰相反,你看看富豪马云就知道...
《Science》!30年研究解开衰老和癌症的惊天谜团!
近日,研究者有了一项重大突破,他们首次通过低温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端粒酶的结构,从而为人类抗衰老和抗癌的药物研发铺平了道路。 早在198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Blackburn,Greider和Jack Szosak就发现了端粒酶,这种酶是将DNA加到染色体的末端,继而延长细胞的寿命。当时在业内掀起了一阵热潮。...
轰动性成果,1天连发4篇Science,阐述CRISPR技术在临床上诊断的应用,张锋居然贡献了2篇(详细解读,值得收藏)
iNature:2018年4月27日,4篇CRISPR技术在临床诊断相关应用的文章同时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这也是CRISPR技术在临床上应用的前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4篇Science文章分别是:Doudna等研究组发表了题为“CRISPR-Cas12a target binding unleashes indiscriminate single-stranded DNase a...
Cell丨曹雪涛组阐明新型长非编码RNA介导固有免疫的反馈调节机制——徐平龙、侯法建点评
宿主的固有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感应入侵病原体激活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清除病原体的目的。针对于RNA病毒的入侵,RIG-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受体识别胞质病毒RNA并产生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s ,IFNs)及细胞因子【1,2】...
顶级期刊《Cell》重磅:科学家让人类获得超能力抵御极度深寒!破解冬眠动物抵抗低温的终极秘密!
引言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一篇来自美国NIH的重磅研究文章,研究者们首次制备出来自于冬眠动物十三条纹地松鼠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比较了人类神经细胞和冬眠动物神经细胞在低温下的不同,阐明了冬眠动物细胞抵抗低温的关键机制,进一步采用线粒体解偶联剂BAM15以及蛋白酶抑制剂处理细胞之后能够有效地在低温维持细胞形态以及让小鼠的肾脏抵御低温。 人类...
Cell|重大进展,清华-北大联合中心王宏伟首次揭示人类Dicer及其与Pre-miRNA底物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
iNature:2018年4月26日,清华北大联合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王宏伟课题组等人在Cell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Human Dicer and Its Complexes with a Pre-miRNA Substrate”的研究论文,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解决了与其辅因子蛋白TRBP复合的hDicer的冷冻电镜(cryo-EM)结构,并揭示了hD...
Cell丨曹雪涛组阐明新型长非编码RNA介导固有免疫的反馈调节机制——徐平龙、侯法建点评
宿主的固有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感应入侵病原体激活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清除病原体的目的。针对于RNA病毒的入侵,RIG-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受体识别胞质病毒RNA并产生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s ,IFNs)及细胞因子【1,2】...
厉害了,曹雪涛连发2篇Cell及1篇Nature,在免疫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iNature:2018年4月26日,曹雪涛研究组在Cell发表题为“Self-Recognition of an Inducible Host lncRNA by RIG-I Feedback Restricts Innate Immune Respons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免疫应答调节中的非规范自我识别模式,并展示了诱导性“自我”lncRNA作为有效分子诱饵的重要作...
沸腾!最新《Cell》杂志几十篇论文为这一即将全面爆发的领域疯狂打Call!
近日,最新国际著名期刊《Cell》杂志用了整个一期,刊登了二十几篇关于微生物研究的文章,以“live in their world”为主题,其中包括我国科学家高福院士以及张永振研究员的重要评述文章。 ▶生命伊始◀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开始的? 也许电闪雷鸣、狂风骤雨让无机物形成了极其简单的有机分子,最终经过亿万年演化,造就了极其简单...
《Cell》!麻省理工张锋教授遭遇最强竞争对手!革命性突破!基因编辑超强新成员横空出世取代RNA干扰技术
纵观如今已经取得爆发式增长的基因编辑领域,最火热的除了Nature十大人物、著名华裔科学家哈佛大学David Liu团队开发的单碱基编辑技术(Base Editing)以外,另一CRISPR-Cas家族的明星分子-Cas13a绝对榜上有名。 Cas13a尽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然而,却不想突然蹦出一个它的孪生兄弟:Cas13d,来和它一争高下。 ...
【听周报】港交所CEO:生命科学的天时地利人和时机到了
风向标速递 图,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来自港交所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4月20日出席活动后接受采访表示,港交所4月24日关市后,会正式公布整体改革和新规则,并于4月30日开始接受上市申请,有多家内地药企正准备排队赴港上市。他坦言,“对今天生物科技、生命科学领域来说,我们觉...
《Cell》重磅!曹雪涛团队发现晚期癌症恶化的新机制
中国微循环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将于2018年7月20日在陕西华阴(华山)举行,会议同期将举行转化成果交流会,现征集现场展示生物医学科研项目,经过函审挑选20个项目进入现场,免注册费,并邀请投资方进行评审,对接。现场评出前3名,每名奖励一定数额现金。有意报名参加者请联系微信7644488。有意参与投资的也请联系微信7644488。 目前认为,癌症是一种发生于...
《自然》惨遭《Cell》打脸,半个世纪的争论再起!老年大脑神经元是否仍可再生?
成年以后,大脑的神经元到底还能不能够再生? 近日,著名学术出版机构CellPress旗下的《细胞-干细胞》杂志发表一篇重磅文章,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研究者首次发现,健康的老年人能够产生与少年人同样多的崭新脑细胞。 ▲这篇由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们发表的短篇研究报道...
Science:李旭日教授与比利时鲁汶大学 Peter Carmeliet院士联手揭示血管研究新策略
Science:李旭日教授与比利时鲁汶大学 Peter Carmeliet院士联手揭示血管研究新策略 《SCIENCE》杂志2016-2017最新影响因子为37.205 2018年3月23日,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旭日教授联合比利时鲁汶大学血管生物学及...
《Cell》子刊: 基因图谱为精准化疗奠定基础
“由于95%的癌症患者仍然使用化疗,我们意识到可以通过帮助临床医生开出正确的化疗药物来对癌症治疗产生重大影响,”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药学院生物工程和医学科学教授Sourav Bandyopadhyay博士说。化学疗法是通过有效的毒素破坏快速分裂细胞中的DNA,将毒素传递到血液中,从而杀死全身肿瘤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