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2455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Science:肠道微生物能调节肝脏抗肿瘤免疫功能
原创编译,转载须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Science》 近日,科学家在微生物组基础研究领域又有了新的突破。5月25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细菌与肝脏中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之间存在关联。该研究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癌症研究中心(CCR)主导。研究表明,小鼠肠道中的细菌能影响肝脏的抗肿瘤免疫功能。这项研究对于理解...
新型CRISPR技术,基因敲除效率提高12倍,中科院神经所与上海交大合作Cell子刊重磅发文
iNature 2018年5月21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在Developmental 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ild-CRISPR Allows for Efficient and Precise Gene Knockin in Mouse and Human Cells"的研究论文。在这里,研究人员描述了一...
《Science》子刊:震惊!电子烟竟有毒?甲醛高5倍!
“吸烟有害健康”这一标语传播数十年,不仅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和各种公共场所的警示牌里,而且被明令标示在各类烟盒的醒目外壳中。这一现象似乎在向我们彰显“吸烟有害健康”这一标语的宣传和实践力度,仿佛这一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然而目前为止,我国的烟民数量仍然“高居”世界前列,很多人还沉迷在他们的烟雾海洋里无法自拔。而随...
Science最新重磅!癌症疫苗研发最新进展,人类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癌症问题~
前言 癌症疫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免疫疗法。癌症疫苗,是通过利用肿瘤细胞相关抗原,来唤醒人体针对癌症的免疫系统。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一个顾问委员会全票通过了允许默沙东公司(Merck)宫颈癌疫苗上市的建议,这意味着人类抗癌战争即将进入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那么宫颈癌疫苗到底是不是癌症疫苗呢?宫颈癌疫...
FDA警告:Keytruda和Tecentriq疗效并不优于化疗 | 杨森精神分裂症药物获批上市..
FDA警告:Keytruda和Tecentriq疗效并不优于化疗。近日,FDA对全美范围内的医生、试验调查人员和公众发出用药警告,称默克Keytruda和罗氏Tecentriq在最近的试验中出现危险信号。来自监督委员会的早期审查中的两项分别对两种药物的单独研究发现,接受低水平PD-L1抑制剂免疫疗法患者的生存几率低于选择正常铂化疗的患者。FDA建议医...
Science丨施一公组报道酿酒酵母pre-B complex状态剪接体电镜结构
5月25日凌晨,Science在线发表了施一公课题组题为“Structures of the fully assembl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pliceosome before activation”的研究论文,解析了酿酒酵母平均分辨率分别为3.3-4.6 Å以及3.9 Å的催化前复合物B complex状态(pre-B complex )和...
《Cell》:神奇!维生素D或可治疗糖尿病!
2型糖尿病(T2D)进展的主要原因是炎性应激和胰岛素抵抗引起的b细胞功能障碍。然而,防止糖尿病患者的b细胞耗竭是治疗的主要挑战。研究人员明确了维生素D受体(VDR)是炎症和b细胞存活的关键调节剂。溴代域蛋白BRD7和BRD9替代识别VDR中的乙酰化赖氨酸。 机制上,配体促进VDR与PBAF的结合,从而影响染色质可及性和增强全基因组...
Dev Cell | 杨辉组报道新型高效精确的基因靶向整合策略,或将极大促进人类胚胎发育以及疾病突变修复研究
CRISPR / Cas9介导的新型DNA编辑工具为构建小鼠动物模型以及疾病突变的靶向修复提供了巨大的潜力。然而,通过传统的同源重组(HR)方式进行靶向整合的效率一般比较低【1】,极大地限制了CRISPR/Cas9技术的应用。杨辉博士自回国在中科院神经所建立实验室以来,主要从事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优化以及应用,最近几年发表了多项重要的工作,详见BioArt此...
Cell 子刊:DNA复制时的应激反应可以诱导肿瘤干细胞的形成!
致癌基因参与的复制应激所造成的广泛自发DNA损伤在癌前病变中无处不在。尽管这种损伤可诱导正常细胞的分化,衰老或细胞凋亡,但DNA复制应激反应(RSR)中的缺陷使细胞继续增殖,最终导致早期的肿瘤发生。研究人员开发了复制应激反应缺陷基因标志物,其可预测增生性病变发展为癌症的风险。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复制应激反...
Cell子刊:新型RNA编辑技术可提高蛋白表达多样性,未来或可用于肿瘤治疗!
腺苷(A)与肌苷(I)RNA编辑在癌症转录组中可实现许多核苷酸的改变。 然而,由于转录后调控的复杂性,RNA编辑对人类癌症中蛋白质组多样性的贡献仍不清楚。 在这里,研究人员对TCGA基因组数据和CPTAC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 尽管存在有限的位点多样性,科研人员证明A到I RNA编辑通过改变氨基酸序列有助于增大乳腺癌...
《Cell》:膀胱癌史上的重大突破!膀胱癌治疗的突破性进展—肿瘤类器官系的建立!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但膀胱癌的治疗是一直存在的临床难题,膀胱癌的病因复杂,既有内在的遗传因素,又有外在的环境因素。膀胱癌的治疗方案及其疗效取决于临床分期和相关的危险因素。大多数膀胱癌是泌尿道上皮癌,其中又以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为主要类型,其不同临床结果可归因于其不同的分子特征。 ...
《Cell》子刊来告诉你: 如何从基因水平做到肺癌的个体化治疗
在本期的Cancer Cell中,对肺癌治疗的研究有了新进展,Hellmann等人在两项临床试验中描述了肿瘤突变负荷(TMB)作为独立预测性标记物的重要特征,从而预测出将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作为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和复发性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的效果。这是癌症在基因水平的又一突破。 最近几年,免疫治疗在肺癌...
FDA拒绝批准辉瑞的Herceptin生物类似药
4月23日,辉瑞宣布,FDA针对辉瑞在研的Herceptin生物类似药出具了全项审评意见函(Complete Response Letter)。Herceptin是靶向于HER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有15%-20%的乳腺癌病人癌细胞HER2是过表达的,这导致了癌细胞生长的失控。 辉瑞表示,FDA强调需要提供“额外的技术信息”,FDA并没有要求提供该...
PD-1携手溶瘤病毒,癌症患者缓解率超60%!免疫疗法入选《Cell》年度十佳论文!
在过去的2017年里,神经学研究、干细胞治疗、免疫疗法等多个热门领域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第一款CAR-T产品的获批更是掀起了CAR-T研究的热潮。当我们回首2017,《Cell》杂志同样评选出了2017年度十大最佳论文(Best of 2017)。 详细的内容请看下图: ...
《Cell》子刊:震惊!脱发元凶竟是肠道菌群!专家揭秘脱发就该这么治!
生活中,秃顶的人群屡见不鲜。人们普遍认为,脱发是由于压力和熬夜导致的。但近日,日本科学家的一项新的研究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脱发的元凶竟然是肠道菌群。该研究于近日发表在《Cell Reports》上。 脱发已经成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头上顶着一盏“电灯泡”着实令人烦恼不已。有关数据统计,秃顶影响着大约1.7%的人口,在某些欧洲...
《Science》 :啪啪打脸!癌症免疫疗法遭遇重创!如何应对?
上个月,生物技术公司Incyte的新型癌症免疫治疗药物IDO抑制剂epacadostatIII期临床宣告失败,很遗憾,它并没有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考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结果引发了整个制药行业的反思,也为药物治疗领域敲响了警钟!近日,知名期刊《Science》大篇幅报道了这一事件! IDO抑制剂又称吲哚胺(2,3) - 二...
一盆“冷水”引发深思!Science:新型癌症免疫疗法遭遇“重大挫折”
5月9日,Science杂志发文讨论了最近遭遇重大挫折的一类抗癌药物——IDO抑制剂。文章称,Incyte公司关键临床试验的失败让业界开始质疑,针对这类免疫疗法的开发是否过于激进。同时,这盆“冷水”还使得多家制药巨头紧急缩减了对这类药物的研发投入。 A class of drugs meant to help unleash T cells (bl...
《Cell》子刊:抗生素还能带荧光?新型荧光抗生素让耐药菌无处可逃!
要更好地理解多重耐药(MDR)细菌如何逃避新型抗生素,需要更好地了解抗生素的化学生物作用。 这就需要使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提高我们对细菌与抗生素如何反应的认识,理想情况下是在细胞中实时选择性地研究细菌生长,分裂,代谢和对抗生素的反应。新型荧光抗生素或许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抗生素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
《Cell》:新型肿瘤细胞富集系统,让循环肿瘤细胞无处可逃!
在血流中对循环肿瘤细胞(CTC)进行计数可以预测癌症患者的预后和存活率。 然而,CTC的稀有性和异质性使它们在作为生物标志物使用时产生巨大的困难。 最近的研究报道了癌症患者中存在的新型循环非癌性肿瘤衍生细胞, 包括癌症相关巨噬细胞,肿瘤 - 内皮簇(TEC)和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目前的标记依赖性CTC富集系统对这组循环细胞并无特异性。 为了最...
Cell:长期被误解 非编码RNA存在“认知黑洞”
在人类基因组中95%的基因并不编码蛋白质,其他物种也有大量的非编码基因。这些DNA不会被编码成蛋白质,却又会转录出非编码RNA,它们对生命活动起什么作用?是进化的冗余还是神秘的缓存? 《细胞》杂志近日刊登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团队的研究论文,他们发现一种全新非编码RNA分子。该分子能够调控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