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昼夜节律基因表达
一项研究发现,昼夜节律钟对基因转录的节奏影响可能比此前认为的更加广泛。昼夜节律钟驱动着包括睡眠、体温和激素水平在内的生物过程,研究提示这些过程可能是受到昼夜节律控制的基因转录的调控。
Cell:全面解析大规模癌症基因组
在这一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的文章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近500个甲状腺癌样本,鉴别出了所有起作用的遗传突变。他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癌基因以及现有基因的一些新变异。
迄今最古老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
本报讯一根来自西伯利亚的具有4.5万年历史的股骨产生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序列,从而揭示了一个可能曾横跨北亚的神秘族群。来自这名狩猎采集男性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还同时提供了现代人从非洲向欧洲、亚洲迁徙及其与尼安德特人繁衍的诱人线索。
纳米脂质体携带特效药可靶向杀灭黑素瘤细胞
近日,来自宾州州立大学医学院(Penn State College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纳米颗粒,其可以将治疗黑色素瘤的药物直接运输到癌症患处,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上。
老年人可通过服用含黄烷醇食物来提高齿状回相关的
齿状回是一个海马结构的一个区域,随着人类的老化,它的功能会逐渐退化,因此,齿状回功能的退化被认为是与年龄相关的记忆下降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老人可以通过干预提高齿状回的功能来提升记忆力。
Science:长期被忽视的病毒感染机制
迄今为止,人们还完全不清楚病毒衣壳是如何裂开的。ETH Zurich、Friedrich Miescher生物医学研究所和Szeged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在本周的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阐明了衣壳破裂这一关键过程。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诊断前列腺癌的新技术
近日,来自阿拉巴马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波融合引导活检技术开发出了检测前列腺癌的新技术,其或将为前列腺癌患者及医生们带来巨大的帮助。据估计2014年前列腺癌新增病例超过24万人,其中超过2.9万人都因该病而死亡。
卢欣院士、郭亚军教授Nature子刊揭示阻遏癌
来自牛津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10月26日的《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证实了一个叫做ASPP2的肿瘤抑制蛋白充当分子开关控制了这一过程及它的逆转过程——两者在许多的生物学现象,包括伤口愈合、胚胎发育、尤其是癌症的转移中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现HIV/AIDS新的治疗靶点—Ssu72
近日,来自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新的蛋白参与了HIV复制的激活,该蛋白叫做Ssu72,能够唤醒HIV-1,表明靶向该蛋白或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本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顶级杂志Genes & Development上。
新药西地尼布能够帮助抗击宫颈癌
一项由英国癌症中心所资助的研究,由莱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头,与格拉斯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及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发现,在传统的标准的化学疗法中增加西地尼布,可能会有益于转移性或复发性的宫颈癌的患者,能够会将来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京都大学成为拜耳最新药物研发合作伙伴
拜耳健康医疗与京都大学社会学术部签订了2年的开发合作协议。合作领域将涉及心脏病学、肿瘤学、血液学、妇产科学和眼科学。
I-II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术后化疗不能改善
为此开展了多中心的 Lungscape 研究,旨在分析各种临床,病理等各个指标与外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为制定新的临床分期指南标准提供参考证据。该研究最新结果发表于近期的 Journals of Thoracic Oncology 杂志上,为外科治疗肺癌提供了难得的详细参考证据。
利妥昔单抗治疗淋巴瘤的新敌:维生素 D 缺乏症
在 Drake 教授等进行的一项回顾性分析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弥漫大 B 和 T 细胞淋巴瘤)患者在维生素 D 缺乏时,无事件生存率与总生存率更低。那么,维生素 D 缺乏症对老年弥漫大 B 患者的预后有怎样的影响,又是什么机制呢?德国的 Bittenbring 教授等对此展开了相关研究,并于 2014 年 10 月 10 日发表在临床肿瘤杂志上。
Myriad Genetics在欧洲为卵巢癌患
美国的Myriad Genetics公司近日宣布,在德国慕尼黑的实验室提供BRACAnalysis CDx检测,用于指导卵巢癌患者使用阿斯利康公司的奥拉帕尼(一种PARP抑制剂)。
脑外科手术机器人:从脸颊进入大脑
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外公布了一台目前还处在研发阶段的新型手术机器人,机器人可以从脸颊对脑区进行精准定位——从脸颊进入脑部可以避免重要的颅脑区和神经系统。如果是患有严重癫痫,其它治疗方法束手无策的病人,可以使用该机器人进行入侵性小得多的治疗。
产毒素干细胞或可彻底摧毁脑部肿瘤细胞
刊登在Stem Cell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方法,利用干细胞来抵御脑部癌症,研究者表示,将杀灭癌细胞的疱疹病毒装载于干细胞上,或许可以促进干细胞产生并释放杀肿瘤的毒素。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揭示了如何利用产毒素干细胞来清除小鼠脑部的癌细胞。
青年华人学者连发两篇Cell 解析基因网络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尹鹏(Peng Yin)教授现就任哈佛大学Wyss研究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分子工程,生物学与信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曾荣获2010年美国NIH院长创新奖。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在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聚焦合成生物学基因网络设计。
栏目推荐
聚焦药靶-NTR |
【精华回顾】李涛教 |
Cell重磅!樊嘉 |
CAR-T绝杀实体 |
“笑一笑十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