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UM171与KBTBD4突变
该研究揭示了KBTBD4癌症突变通过重编程PPI促进HDAC1/2降解的机制,并展示了其与分子胶UM171的机制相似性。
恶性颈部淋巴结病诊断新突破:中山大学多模态模型
本研究旨在开发和验证一种用于评估宫颈淋巴结病的集成定量血管特征的人工智能框架,并探索其在放射科医生中的实用性。
吉林大学新成果:调节自噬,揭示胃癌治疗关键靶点
葡萄糖代谢在肿瘤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葡萄糖摄入不足且肿瘤的生长速度超过其能量供应时,肿瘤细胞通常会通过代偿机制适应并克服能量应激以维持肿瘤细胞的存活,这可能也与肿瘤的复发或转移有关。
通过泛素 - 蛋白酶体通路抑制癌症进展!中国医
目前,靶向晚期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的治疗选择尚不充分。早期研究已表明,甲基转移酶样蛋白 14(METTL14)可通过 N6-甲基腺苷(m6A)的修饰来抑制 ccRCC 的进展。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其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及潜在的分子机制。
助力开发“精准免疫治疗策略”!中山大学合作发文
肿瘤免疫宏观环境包括肿瘤及其周围器官对肿瘤发生和免疫治疗的响应。由于缺乏综合的分析方法,阻碍了其在结直肠癌(CRC)患者生存和治疗响应预测中的应用。
中科院携手首都医科大学:垂体肿瘤分子分类进入“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有效地区分了沉默的皮质营养亚型,并定义了一个独特的TPIT系亚型,该亚型与较差的临床预后和ESRP1表达改变导致的剪接异常增加有关。
调控肝癌细胞生长并影响肝细胞分化!浙江大学研究
RNA 聚合酶 II 相关蛋白 2(RPAP2)在转录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关于 RPAP2 是否以及如何调节肝细胞癌(HCC)细胞生长,以及 RPAP2 的稳定性是如何被精确维持的,人们知之甚少。
结直肠癌的“克星”?天津医科大学公布瑞戈非尼+
在这项单臂、开放标签 II 期试验(NCT04745130)中,团队评估了抗血管生成(瑞戈非尼)和 ICI(辛替利单抗)联合疗法在MSS mCR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华西医院揭秘:复发性I期非小细胞肺癌背后的“罪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生成了122例I期NSCLC患者配对肿瘤和邻近组织的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和转录组图谱,其中57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术后复发。
调节上皮间质转化新方向!安徽医科大学研究团队:
超级增强子(SEs)与控制细胞状态和细胞身份的关键基因相关。内质网应激(ERS)调节上皮间质转化(EMT)。然而,超级增强子是否参与肝细胞癌(HCC)中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的上皮间质转化激活尚不清楚。
乘胜追击!南京医科大学再发文:发现结直肠癌的治
PJA2 被证实可降解多种底物。然而,PJA2 作为 E3 泛素蛋白连接酶在结直肠癌(CRC)进展中的作用仍未被探索。
COVID-19治疗新希望!瑞金医院发现关键药
本研究全面揭示了COVID-19的免疫介导基因和机制,并提供了一个分级系统来优先选择与COVID-19免疫相关的药物靶点。
新见解!南京医科大学发文:揭示结直肠癌肝转移精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肝转移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环状 RNA(circRNAs)与多种癌症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探究其在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中的具体机制具有极高的价值。
肝癌研究新视角!杭州医学院携手西湖大学:HCR
源自转移 RNA 的片段(tRFs)是一类新型的小非编码 RNA,由转移 RNA 裂解而成,已被证实与肿瘤调控有关。
可克服紫杉醇耐药性!中山大学研究团队:揭示“最
对紫杉醇为基础的化疗产生耐药性是三阴性乳腺癌(TNBC)治疗中的主要障碍。然而,克服紫杉醇耐药性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癌症患者迎来曙光!刘雪峰/詹启敏团队发现新型免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通过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轴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已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效果。然而,目前只有少数患者能够从ICB疗法中获益,这表明免疫检查点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中国医学科学院/青海大学联合研究:三阴性乳腺癌
团队的目的是评估在新辅助治疗早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时,在辛替利单抗和化疗中加入阿帕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