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研发了具有潜在癌症靶标作用的DNA二级
DNA二级结构,比如已知的G岛区域,已经研究了很多年,包括其在基因功能,基因调控,基因组稳定,癌症进展以及药物靶标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对于DNA的二级结构,基于计算预测等方法,来检测其形式已经被证明具有十分大的挑战性。
好可怕!一晚上不睡就会改变机体组织生物钟基因
近日,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仅仅一晚上不睡觉,机体中控制细胞生物钟的基因就会发生改变,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
川大院士发表CRISPR/Cas综述文章
七月十五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Human Gene Therapy》发表综述文章,提出了CRISPR/Cas传递载体所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非病毒载体所发挥的潜在作用。
陈竺、陈赛娟院士Nature Genetics
由上海交通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采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绘制出了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NKTCL)基因组学图谱。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7月20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Genome Biology:RNA-seq需
随着新一代测序(NGS)的读长在不断增长,研究人员也开始纠结:到底多长的读长才合适?双端测序是不是优于单端测序?近日,康奈尔大学维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Genome Bi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对于差异表达分析而言,读长并非越长越好。不过,双端测序和长的读长无疑能改善剪接的检测。
Genome Biology:RNA-seq需
随着新一代测序(NGS)的读长在不断增长,研究人员也开始纠结:到底多长的读长才合适?双端测序是不是优于单端测序?近日,康奈尔大学维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Genome Bi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对于差异表达分析而言,读长并非越长越好。
我国科学家发现冠状病毒编码校正分子机制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筹)特聘研究员兼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与该中心研究员张荣光领导团队,在新发MERS/SARS冠状病毒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揭示了nsp14-nsp10复合体的结构基础,阐明了冠状病毒编码校正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重大突破:强大的RNA研究工具
RNA是所有已知生命形式一个基础的组成部分――因此当RNA出错之时,许多事都可能会出错。RNA错误调控在许多疾病如精神障碍、自闭症和癌症的发病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纳米医学专家开发出了一种叫做Sticky-flares的新技术,提供了第一个实时追踪和观察RNA传送到活细胞内时分布动态的新方法。
北大、中科院Nature子刊发表光遗传学重要成
疼痛不仅是一种感觉,也会影响人的情绪。慢性痛患者常会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加重患者的痛苦。已知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与疼痛的感觉分辨和情绪体验有关。不过,人们对这一过程中的具体机制还知之甚少。
华人学者Cell子刊发表CRISPR新成果
西尼罗河病毒感染往往伴随着大量的神经细胞死亡。然而,人们对这种病毒诱导细胞死亡的机制还并不了解。德州理工大学的Haoquan Wu和N. Manjunath领导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基于CRISPR-Cas9的筛选方法,鉴定了WNV诱导细胞死亡所必需的基因。这项研究发表在七月十六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
Cell:坏基因为何并不总是闯大祸
两个携带着相同致病突变的人患病的严重程度却不相同,这是一个困扰了科学家们数十年的谜题。现在多伦多大学Donnelly 中心的Andy Fraser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揭示出了导致每位患者之间相异的一个关键部分。
Nature子刊:miRNAs是血脑屏障的保护
美国坦普尔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微阵列芯片对原代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鉴定出暴露于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或无GSK3β抑制下诱导表达的miRNAs(miRNA表达谱芯片分析由联川生物承担完成)。
张锋综述:CRISPR的前景和挑战
麻省理工学院的张锋(Feng Zhang)博士是近两年大热的CRISPR/Cas9技术的先驱开创者之一。2013年,这位80后的年轻华人科学家开发出了可用来编辑DNA、敲除指定基因的CRISPR/Cas系统,自此之后一直致力于推动这一技术走向完美。
研究发现基因也会“拔刀相助”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16日说,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某一基因被人为关闭,其他基因会“拔刀相助”,降低甚至抵消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液体活检可以发现肿瘤进展过程中的突变
来自CORRECT实验项目的研究人员近期通过液体活检的基因组数据分析发现,液体活检可能成为一种密切关注肿瘤基因型变化,并匹配相关突变临床疗法的检测方式。
清华颜宁教授本月连发Nature、Scienc
。清华大学的颜宁(Nieng Y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2007年作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的颜宁受聘于清华大学医学院,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颜宁教授研究组为攻克癌症糖尿病再近一步
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其工作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在人类攻克癌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探索道路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科学家首次发现抑郁症相关基因
2014年2月,当牛津大学遗传学家Jonathan Flint第一次发现某些基因序列和抑郁症的发生有关时,他非常吃惊。因为进行这种尝试的研究都相继失败,其中有研究从9000人重度抑郁症筛选敏感基因,也有对17000人进行随访分析的研究。
栏目推荐
代谢组学 | 肿瘤 |
Nature子刊: |
Cell | 华人 |
一文回顾 | 3月 |
Nature: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