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嗜糖之害,甚于吸烟”年
早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得出了“嗜糖之害,甚于吸烟”的结论!长期的高糖饮食,会让寿命缩短10~20年!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表示:每人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除了高糖摄入会增加许多慢性疾病的风险,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糖饮食还会诱发精神疾病,近日,研究人员在《Science Advances》上试图阐明了这种关系。通过开发与基因×环境相互作用(G×E)相关的精神病相关表型的小鼠来解决这个问题,以确定青春期过量的蔗糖消耗是否是慢性精神疾病的新型环境危险因素。
【ACS】还在害怕打针吃药?微针贴片有望消除此
全世界都会有人害怕打针吃药,且这种感觉难以改变。好消息是近期研究开发出了消除此烦恼的微针贴片技术。微针具有无痛、自行给药、处理容易的优势。且该研究表明,日本和泰国的两个研究团队合作解决了现有微针的主要局限性,证实了他们的微针贴片既能提供高载药量,又能提供高释药率以及可同时装载和保存各种水溶性药物和蛋白质,而无需冷藏。
【Science】膳食纤维与癌症预防:高纤维饮
肠道微生物组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并影响癌症患者的治疗反应,但目前尚不清楚微生物群影响的潜在机制。近日,在《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增加了我们对饮食习惯如何影响微生物群和免疫治疗临床结果的理解。适量增加高纤维的饮食,可以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帮助改善一些接受免疫检查点阻滞剂免疫治疗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使用益生菌补充剂,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免疫检查点阻滞剂疗法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报告每天摄入至少20克膳食纤维的患者,比那些摄入较少膳食纤维的患者在没有癌症进展的情况下活得更长。这些发现提供了有关饮食相关因素如何影响免疫反应的早期见解。
【研究】细菌战:如何阻止奶酪中食源性病原体的侵
奶酪深受许多人的喜爱,它是一种成分简单的产品,但容易受到食源性病原体的影响。近期一项研究中发现保护性培养物,可以对抗病原体,并通过在几个关键点阻碍它们感染人的能力来防止它们致病。该项研究是首批同行评议的研究之一,为奶酪生产者提供了关于这些培养物如何工作的确切证据。
【Nature子刊】“黑暗基因组”:已经发现2
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我们基因以外的DNA——“黑暗基因组”,在这些“黑暗基因组”中,不乏在可用药的人类基因组中尚未探索的机会。例如,科学家们发现了最近进化出来的DNA区域,这些区域编码了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的相关蛋白。
【Cell子刊】膳食脂肪“走错路”,脂肪肝找上
在你喝完一杯奶昔或吃完一整个披萨后,那些膳食脂肪(每日所吃各种食物含油脂的总和)会有一条“路”进入到你的身体。康奈尔大学兽医学院分子医学系副教授Natasza Kurpios博士的实验室有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一种关键的分子机制,该机制会将这些脂肪传送到另一条错误的“路”上,从而导致疾病。
【Nature子刊】新模型的开发下,发现至关重
胃癌仍是全球最普遍和最致命的癌症之一,而寻找开发胃癌的治疗方法也从未停止。近期研究人员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小鼠模型,其发生的胃癌与晚期人类胃癌非常相似。利用这一模型,他们发现了对癌症的发展、维持和转移至关重要的胃癌干细胞,即Lgr5+胃癌细胞。且该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验系统,能够对高度恶性的胃癌进行详细分析,有望为晚期人类胃癌开发出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Nature】警惕!白尾鹿被检测到携带至少三
近日,在《Nature》上发表的研究表明,科学家们在俄亥俄州东北部六个地方的自由放养的白尾鹿中检测到至少三种新冠病毒变异毒株。野鹿可能被感染的事实,让人们联想到——可能已经在人类之外建立了一个新的维持宿主。这是否会使未来的COVID-19缓解和控制计划复杂化?因为白尾鹿作为SARS-CoV-2的病毒宿主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之一:该病毒可能在白尾鹿体内发生突变,可能促进新变异毒株向其他物种(包括人类)的传播;或者病毒可以在未发生变异的白尾鹿中存活,同时它在人类中继续进化,并且在某些时候人类对感染鹿的株没有免疫力时,这些变体可能会传播给人类。迫切需要建立全面的的“One Health”计划,以监测全球的鹿,环境和其他野生动物寄主。
【Nature子刊】研究人员确定了红肉如何增加
12月23日,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的研究揭示了富含红肉的饮食如何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新见解。之前的研究发现,当肠道细菌消化红肉和其他动物产品中富含的某些营养物质时,会产生一种“TMAO”的副产物——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最新的发现为肠道微生物在摄入富含红肉的饮食后,将营养肉碱转化为促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液凝块分子的两步过程,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解。使用测序技术确定了肠道微生物基因簇,该基因簇负责将富含红肉的饮食与心脏病风险升高联系起来的第二步——一种被命名为gbu的基因簇,包括六个基因。研究表明,饮食调整可能有助于降低饮食和TMAO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风险。gbu基因簇的作用值得探索,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研究】细胞的命运竟然是由“交流”决定的!
细胞不会独立做出命运决定。每一个细胞命运的决定都是对环境信号的反应。在许多情况下,细胞间通讯会改变细胞内部基因调控网络的动态,以启动细胞命运转变,但模型很少考虑到这一点。近期研究开发了新的模型且找到了一种更好地理解细胞间通信如何影响造血干细胞发育的方法。其交流过程可以极大地改变血细胞类型的形成,而相互靠近的细胞对彼此的命运有更大的影响。
【NIH】第15版致癌物清单新增8种物质,致癌
昨日(12月23日),NIH发布了第15版致癌物报告,新增8种致癌物!其中,幽门螺杆菌被列为“已知的人类致癌物”!
【Science子刊】改造人工肺——蜥蜴提供了
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种蜥蜴的存在,但你知道蜥蜴为改造人工肺提供了惊人的方法吗?近期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题为“Stress ball morphogenesis: How the lizard builds its lung”的文章表明首次对爬行动物肺的发展进行研究。这些不起眼的蜥蜴启发了一种新型的人工肺和一个框架,工程师们可以对其进行改进,以实现不可知的未来。
【Nature】体型越大,是不是越容易得肿瘤?
体型大且寿命长的动物就更加容易患肿瘤,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12月22日,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的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对佩托悖论最深入的评估,证明癌症死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与物种的体重和成人预期寿命无关。在物种中,更大的体型和更长的寿命的进化一直伴随着强大的抗癌机制的共同进化。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似乎是饮食,肉食性哺乳动物面临最高的癌症相关死亡率。大型动物自然选择的抗癌机制是显著降低它们致癌风险的原因。这些不同的机制已经成为深入研究的焦点,因为它们有可能在野生动物和人类中预防这种致命的疾病。
【Nature】降糖药吃了无效?因为肠道菌群在
阿卡波糖是一种常用的抗糖尿病药物。近日,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表明,口腔和肠道中的一些细菌可以使其失活。由于绝大多数人从未接触过这种药物,为什么生活在健康人人体内的细菌会对阿卡波糖产生一种非常特异的耐药机制?研究发现,灭活阿卡波糖的能力可能是由于微生物群中细菌之间的竞争而产生的。导致一种对该药物非常特异的耐药机制在人体微生物组成员中广泛传播,这种机制可能会意外影响糖尿病患者对这种药物的反应,以及对微生物组的影响。人类微生物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了解,这些细菌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与我们相互作用。
【Cell子刊】人类基因组觉醒——基因从一开始
在传统观点中,基因在人类胚胎中只有在受精后的两到三天,由4到8个细胞组成时才会活跃起来。但近期研究表明新发现的基因活动开始于单细胞阶段。研究小组发现,在单细胞胚胎中激活的许多基因保持开启状态,直到4到8细胞阶段,此时它们被关闭。研究利用RNA测序的方法,对单个人类卵子和单个细胞胚胎进行了精确分析。
【AACR子刊】染色体内外DNA的变化,可能是
近日,在《Cancer Discovery》上发表的研究显示,染色体内外DNA的变化是肿瘤发生和耐药性的驱动因素。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黑色素瘤耐药性模型,使他们能够研究导致染色体内和染色体外变化的结构和动力学,支持癌细胞的耐药性。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描述了BRAF和MAPK信号通路中其他基因的局部扩增的机制,这是许多癌症类型的驱动因素。
【Nature子刊】危险的微生物竟然提供一种消
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治疗炭疽,但近期研究表明,炭疽的一种毒素竟然能够抑制疼痛?该研究证明特定的炭疽毒素能够改变痛觉神经元中的信号传导,当以靶向方式递送到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中时,可以为处于痛苦中的动物提供缓解。
【PNAS】中药材百里香和牛至中发现了抗癌化合
美国普渡大学农学院生物化学教授Natalia Dudareva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绘制了百里香和牛至中抗癌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为潜在的药物应用打开了大门。
【Nature子刊】朝着改变700亿美元的全球
近日,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生物传感器,可以测量癌症、关节炎和器官移植患者中的有毒药物。生物传感器适用于准确测量免疫抑制药物环孢菌素A,他克莫司和雷帕霉素以及抗癌药物甲氨蝶呤,需要密切监测以减少毒性和器官损伤。激活时,不同的蛋白质生物传感器产生基于色调的读数的颜色变化或电化学电流。蛋白质是全球700亿美元诊断市场的核心,该市场严重依赖中央实验室处理。该生物传感器技术将使在不太复杂的设备上进行治疗药物监测成为可能,你更有可能在小型、地区性或偏远的实验室和医院找到,提高患者护理。并且模块化设计,可以适应任何小分子——而不仅仅是治疗药物。
【The BMJ】圣诞节即将来临——你知道圣诞
圣诞节即将来临,隐藏在各处圣诞氛围中的危害你有发现吗?毒理学之父Paracelsus曾称:所有物质都有一定毒性,惟有剂量能区别毒物。近期,受圣诞节文化启发而进行的一项非系统性综述发表在《The BMJ》上,题为“The holly and the ivy: a festive platter of plant hazards”,考察了食用或接触与圣诞节有关的植物可能造成的危害。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