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两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
近日,来自西班牙的PedroBerraondo教授及其团队在Natur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TNF阻断可改善抗PD-1单克隆抗体和抗CTLA-4单克隆抗体联合疗法的安全性,且不会减弱甚至能提高双联疗法的作用。
《Molecular Cell》:PD-1的细
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也称为B7-H1)是免疫检查点蛋白,其通过其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受体的结合来抑制免疫功能。
Cell | 中风治疗新篇章-抑制细胞铁死亡
研究发现神经元通过诱导硒蛋白(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对铁死亡相关刺激做出反应。硒(Se)可在铁死亡过程中增强GPX4和其它基因的转录,通过共激活转录因子TFAP2c和Sp1来保护神经元,在中风的营养和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降压药与免疫检查点阻止剂双剑合璧,让肿瘤无处遁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打破了肿瘤的常规治疗模式,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新的征程。
寻根溯源——蛋白基因组研究全面剖析结直肠癌
近日,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组蛋白组学相结合的分析技术首次对结肠癌的蛋白基因组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全面剖析了结直肠癌相关生物标志物、药物靶点和肿瘤抗原,有助于系统地确定该肿瘤的新型治疗机会。
抗癌新招——究其根源,断其能源通路
代谢改变是癌症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与癌症的发生发展互为因果关系。目前关于癌症细胞能量代谢的研究十分火热,科学家们希望能利用其代谢特点顺利阻断癌症能量代谢通路,达到控制癌症的目的。要想确定有效的药物靶点,理清癌症选择不同能量代谢通路的规律至关重要。
《Cancers》:两种抗癌药可改变肿瘤基因的
一项新的研究中发现,同时用两种抗癌药物治疗乳腺肿瘤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基因通阻止肿瘤细胞产生内分泌抵抗。
《Cell》:阻断这种蛋白质就可防止肿瘤复发?
我们的身体配备了强大的免疫力来监测和清除可能出现的癌细胞。而肿瘤起始干细胞则是让癌症逃逸于这种强大查杀作用的主要原因。
《Cancer Research》:靶向休眠癌
“人类能否治愈癌症”这一全球难题,如今有了新的答案,人类距离攻克癌症再次有了质的飞跃。来自Purdue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用于治疗ITP的药物可阻止乳腺癌转移,神奇的是,它竟是通过稳定癌细胞无症状休眠状态来完成这一伟大壮举。
研究揭示靶向休眠癌细胞的关键
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发现了一组独特基因,能使一些癌细胞处于休眠状态。该研究可能揭示多发性骨髓瘤(一种血癌,产生于骨骼),和其他会扩散或转移到骨骼的癌症,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新的治疗靶点。
捷报!靶向编辑某一基因可逆转先天性肺部疾病 |
自20世纪初至今,短短百年之内,基因技术研究领域的高歌猛进,让人类与基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变。去年,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问世引发了众多热议,但是抛开伦理问题,基因技术无疑在不断走向成熟。
细胞疗法不再“高冷”——遏制CAR-T毒副作用
目前,CAR-T细胞疗法在白血病和淋巴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方式之一。但是,相较于同为免疫疗法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阻碍其发展的最大拦路石就是其毒副作用。
肿瘤组织原来是这样“招兵买马”的!
血管生成对癌症的增殖和转移至关重要。然而,抗血管生成剂仅具有微弱的治疗疗效。先前的研究表明,microRNA(miR)-200家族通过调节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但潜在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
肥胖基因的瘦身之旅——不同突变方向,改写肥胖命
近年来,我国成人肥胖率呈迅速增长的态势,肥胖流行趋势日益严峻,而肥胖流行的严重后果也逐步成为我国日益加重的社会负担。肥胖不仅仅与饮食及运动相关,基因在肥胖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肥胖基因谱的问世更襄助于相关基因更为深入的研究。
Nature | 降压药竟可治疗帕金森?
全球帕金森日刚刚过去不久,昨日,《Nature》杂志便在线发表了帕金森相关的重要研究,剑桥大学DavidRubinsztein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小鼠模型中发现了降压药对治疗帕金森的重大意义。
Nature | 对抗肿瘤生长,也有我的功劳!
近日,来自威斯塔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一种中性粒细胞蛋白通道可影响癌症治疗效果。他们发现,关闭该通道可延缓肿瘤进展。据此,该中性粒细胞蛋白通道或可用于辅助多种癌症的治疗。该研究发表在2019年4月的Nature杂志上。
到底是谁诱发了侵袭性乳腺癌?
每年全世界有170多万女性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这种疾病在大约50万患者中死亡。在抗击乳腺癌的斗争中,各国研究人员正在研究针对这种疾病的新治疗方法,旨在更准确地靶向癌细胞并激活肿瘤相关的免疫系统。
《PNAS》:颠覆!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开发或将成
如果一个人身体里的“垃圾处理站”出了问题,身体的各项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大脑里,垃圾累积得多了,脑子就会变得“迟钝”,比如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显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过度产生以及清除不足是诱发AD发病的关键因素。
一招两用——树突状细胞关键调节因子LKB1功能
肿瘤免疫治疗是调动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的治疗方法,除了常提及的各种T细胞与抗体,机体免疫系统中最强有力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PC)——树突状细胞(DC)的作用也逐步受到重视。
《Cell》子刊:一个关键蛋白将脑细胞送上“不
Michael导语胶质祖细胞异质性特征和程度及其对脑恶性肿瘤的贡献尚不明确。通过应用谱系靶向的单细胞转录组学,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Q. Richard Lu博士揭示了发育过程中的大脑中具有独特分子身份的神经胶质祖细胞的多样性。他们的分析明确了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神经胶质细胞谱系中不同的过渡中间状态及其不同的发育轨迹。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