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的“艾滋病”孕妇惹来的思索
鉴于孕妇是一个关系到宝宝未来的群体,不论在家庭还是社会,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广大群众在公众场合照顾的群体,然而,孕妇在医院健康的生产更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责任。孕妇的一系列产检结果,在报告级别不够的医院,医生们应该如何处理,这是一个即简单又复杂,但其实质属简单的问题。
德国人一辈子一个医生
在德国,医患间有着极高的信任度,甚至很多人一辈子只有一个家庭医生。据统计显示,一名家庭医生照顾一位患者的平均时间约为20年,甚至超过一对夫妻共同度过的平均时间。
院长日记 之 “不要上头条”
导读:最近,在全国各地和全国性媒体上,产科老是上头条:出了不良事件后,患者家属行为过激,医务人员被殴打,医院被围攻,政府部门不作为,媒体围观起哄。在整个事件中,除了媒体之外,没有一个赢家。
从“最佳医院榜”看医改方向
“最佳医院榜”明确了改革的方向,能够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医疗事业事关社会公平,医疗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亟须改变。尤其在经济日趋繁荣的大背景下,国家在医学教学、医疗设施配备、医保政策等方面,都应该向中心部地区、二三线城市有更多倾斜和照顾。
从“医闹”入刑看医患关系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审议中,陈竺等强烈要求“医闹”入刑,切实保障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以立法手段干预和震慑医闹行为,使医患关系进入法治轨道,解决“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畸形路径依赖。
“切脉验孕”方案敲定 “挑战者”限三甲医院
由“烧伤超人阿宝”发起的中西医“切脉验孕”挑战赛正式公布实施方案,方案招募1名中医挑战者,条件限定为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或者主任医师,挑战赛还将设置2-3名参赛者,报名标准最低为二甲主治医生。若两周无符合条件者报名,挑战赛将取消。
倡议:全社会都应该关爱医师健康
今年以来,我国已发生10余起因医师超负荷工作,体力透支而猝死在岗位上的不幸事件。10月12日至25日短短两周,北京就有2名医师突发心脏病去世,有1名医师在为病人实施手术时突发脑干出血至今仍昏迷不醒,三位医师的平均年龄仅为48岁。他们的猝然离世,让我们深感惋惜、悲恸。医师健康再次敲响警钟!
盘点:那些值得医生点赞的医疗节目
早在8月的时候,小编们在聊天的时候就说过,今年会是医患关系的一个转折点。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从前被媒体、被百姓忽视、误解甚至妖魔化的医生,已经开始被扶上正轨了。我们盘点了今年几家大的媒体较有影响力的节目或系列报道。我们为制作这些良心节目的良心媒体人点赞,希望这样的报道和节目越来越多。我们愿意相信,黎明前的黑暗就要过去了。
韩国医保制度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医保制度的发展演变与韩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国遇到的一些难题在韩国医保制度发展过程中同样经历过,比如不同人群负担差距、基金管理成本增加、医疗服务费用控制等等,他们的一些解决方法值得我们参考。而对一些“老大难”问题的求解,比如对医疗机构采取怎样的支付方式更为公平有效,医保药品的确定和采购如何兼顾成本和质量等等,韩国至今仍在求索。
【盘点】那些能治病的音乐“处方”
音乐疗法在国外已非常普遍从事音乐治疗的专家仅美国就有7000多名,音乐疗养院有100多家。我国现在也将音乐治疗的理念引进了国内。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病的音乐“处方”,非常适合忙碌的现代人。
高解春:医院排行榜五年来的改变与坚持
当“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评选进入第五个年头,几年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行业热议已变得平淡如水,业界已然习惯了一年一度的排行榜发布会,上榜的医院也相对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排名,并更多地运用这份榜单证明自己的学科地位,调整学科建设方向。
坚守四十载:四十个除夕夜在出诊路上
出血性休克被抢救过来,躺在病床上的他还不忘村里的病号,七天之后他不顾医生劝阻,拔下针头回到了乡村卫生室,只为乡亲们得到更方便的诊治。“拼命三郎”的他是远近闻名的神医圣手,更是行走在弯曲泥泞山路上的“百姓药箱”,他就是临沂市沂水县诸葛镇安家圈村卫生室最美乡村医生徐步恩。
漫漫学医路,仁心最重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博士,先后在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及学术交流,在三甲医院工作并任耳鼻喉科主任12年。中国第二代鼻内镜手术专家中的佼佼者,能熟练进行耳鼻喉科常见疑难杂症的诊治,现已成功开展多类内窥镜微创手术10000余例。擅长鼻内镜技术、耳显微手术、听力重建、头颈肿瘤的诊治修复。
轮椅上的好医生:做好本职工作回报社会
在秣陵街道百家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医生。他虽然身体有残缺,却诠释了人生的圆满。他就是江宁区十佳残疾人自强模范吴忠景。
社区医生从“看病”到“看人”, 让医疗更有温度
杭州市要求每名符合签约条件的全科医生,在今年12月20日前签约1000名服务对象。对此,不少老百姓心存疑虑,在短短的两个多月里,一个全科医生要跟1000名服务对象匆匆签约,能真正了解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吗?接下来能提供切切实实的健康服务吗?一个人给1000个人当“家庭医生”,能忙得过来吗?(11月2日《今日早报》)
栏目推荐
中国将启动精准医疗 |
樊代明院士:医学远 |
元旦夜上海发生踩踏 |
《医》纪录片第二集 |
杨进刚:“医生该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