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胃癌的新视角:扬州大学利用代谢组学和16S
团队首次综合利用血浆代谢组学和16S rDNA测序技术,揭示了晚期胃癌患者代谢物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变化和相关性。
晚期胃癌的新视角:扬州大学利用代谢组学和16S
团队首次综合利用血浆代谢组学和16S rDNA测序技术,揭示了晚期胃癌患者代谢物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变化和相关性。
壶腹腺癌的基因图谱:复旦大学的综合蛋白质基因组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对来自中国AMPAC患者和十二指肠患者的198份样本,进行了全面的蛋白质基因组分析。
法米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中山医院刘天舒团队为
团队开展了一项2期、多中心、一揽子研究,以评估法米替尼(抗血管生成剂)加卡瑞利珠单抗(PD-1 拮抗剂)联合疗法在11个队列的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新视角!天津医科大学发文:发现肺癌潜在生物标志
多项研究已证实微生物群与癌症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然而,尽管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微生物组成已被阐明,但关键的致病微生物群及其潜在机制仍不清楚。
可抑制肺转移!中国医科大学发文:有前景的乳腺癌
硫化氢(H₂S)介导的蛋白质 S-硫化作用已被证实对多种疾病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尚无研究探讨蛋白质 S-硫化作用在乳腺癌(BC)中 TAM 重编程中的作用。
诱导“铁死亡”!中山大学合作发文:癌症治疗的新
最近的研究表明,环状非编码RNA (circRNA)的高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上海肺科医院:多组学特征优化肺癌诊断,提高患者
在这项涉及2,032名IPL患者的多机构研究中,团队整合了5-甲基胞嘧啶(5mC)富集区的临床、放射组学和循环无细胞DNA片段组学特征,建立了预测IPL恶性肿瘤风险的多组学模型(clinic-RadmC)。
徐兵河院士团队:伊立替康脂质体在转移性三阴性乳
这项研究(NCT04728035)旨在探讨伊立替康脂质体(HE072)对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mTNB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前列腺癌抗雄激素耐药性新机制:中科院高栋团队揭
团队利用人类和小鼠前列腺癌样本的单细胞RNA测序,结合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和多种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研究了AR依赖性血统可塑性的分子机制,并发现了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
可使癌细胞死亡和肿瘤消退!南京医科大学发文:“
C1QBP 在多种肿瘤中表达水平升高,从而促进肿瘤的增殖和转移,使其成为重要的治疗靶点。然而,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能够直接靶向并诱导 C1QBP 降解的药物。
重塑免疫抑制微环境!兰州大学发文:揭示胃癌治疗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尤其是 M2 极化的 TAMs,在胃癌(GC)的进展、免疫逃逸和治疗耐药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针对 TAM 招募或耗竭的靶向治疗已有所尝试,但临床疗效仍有限。因此,寻找能够特异性抑制或重编程 M2 极化 TAMs 的靶点,有望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显著降低远端肺转移!芝加哥大学发文:可实现高效
基于铪(Hf)的纳米金属有机层(mol)通过有效生成羟基自由基(RT)和单线态氧(RDT),通过独特的放射治疗-放射动力治疗(RT-RDT)过程来增强穿透组织的x射线的放射治疗效果。然而,其放疗疗效受到深部肿瘤乏氧和活性氧(ROS)半衰期短的限制。
肝转移新机制!西安交通大学发文:癌症肝转移的潜
肝转移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转移过程中,循环癌细胞很难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从而导致细胞核变形。然而,细胞核变形及其潜在机制对转移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Lancet子刊】浙江大学最新研究:AI如何
在这篇综述中,团队旨在研究人工智能辅助宫颈细胞学筛查和阴道镜检查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筛查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Cell子刊】仁济医院蒋玉辉团队揭示FGFR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发现IMPDH2丝氨酸122被CDK1磷酸化,这种修饰削弱了IMPDH2对IMP氧化的催化活性,同时抑制了嘌呤核苷酸对它的异位调节作用。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