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华中科技大学:阐明预测胶质瘤预后具体机制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可是,目前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都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靶点。
新思路!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发现“高效”肿瘤免疫检
PD1/PDL1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难治性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已应用于黑色素瘤、乳腺癌等15余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然而,从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中获得的证据表明,PD1/PDL1疗法也表现出广泛的免疫耐药性,只有部分患者受益。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靶向肿瘤相关抗原的丢失、树突状细胞 (DC) 的低效成熟和/或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的活化和浸润不良,严重阻碍了其临床预后。
抑制癌细胞肝转移!欧娟娟/梁后杰/李建军团队发
肝转移是大多数结直肠癌(CRC)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CRC患者更容易发生肝转移。随着NAFLD的普遍流行,需要更好地了解NAFLD驱动的CRC肝转移的分子机制。
诱导铁死亡!中国科学院发现一氧化碳在非小细胞肺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铁依赖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其特征是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和氧化还原系统的失衡。
靶向新方案!复旦大学发文:重编程肿瘤微环境以促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之前发现 Mediator 复合物亚基 23 (MED23) 对体外具有高活性 Ras 活性的肺癌细胞的致瘤性很重要,尽管 MED23 在肺肿瘤发生中的体内功能仍有待探索。
国科大、上海交大联合发文:针对结直肠癌治疗新思
癌症免疫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它们对某些主要类型的癌症仍然基本无效,例如具有微卫星稳定性的结直肠癌(MSS CRC)。因此,研究耐药性癌症的肿瘤微环境对于制定新的干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逆转耐药性!暨南大学等团队揭示非小细胞肺癌最新
化疗耐药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有效治疗的重要因素。p21活化激酶4 (PAK4)通过侵袭和迁移参与NSCLC的进展。
靶向“最毒”乳腺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海南医科大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以预后不良为特征的复杂乳腺恶性肿瘤亚型。为这种亚型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研究阐明了三羧酸循环在癌症代谢和肿瘤发展的复杂景观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大量新出现的证据强调了长链非编码RNA在乳腺癌发展轨迹中发挥的显著作用。尽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但对长链非编码RNA是否可以通过调节三羧酸循环来影响乳腺癌进展的探索一直受到限制。此外,尚未确定协调这些相互作用的潜在机制。
突破!可使局部和远处肿瘤消退!南京大学揭示胃癌
肿瘤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消除原发肿瘤,控制潜在的转移,并引发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完全清除所有恶性细胞。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是实体肿瘤的局部生物环境,越来越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双管齐下!二甲双胍+热量限制,增强肿瘤化疗反应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有超过 200 万新发病例和 180 万人死亡。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是最常见的(近 85%),如果考虑所有阶段,五年生存率约为 25%。靶向治疗的发展和免疫疗法的引入重塑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从而在生存率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然而,这种病理学的异质性意味着相当多的患者亚组无法从当前的治疗线中受益。
再取进展!苏州大学发文揭示抑制胃癌增殖和转移新
HOOK3 是人类钩微管拴系蛋白家族的成员,与癌症的进展有关。然而,HOOK3 在胃癌(G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不完全清楚。
最新!中山大学研究揭示抑制“癌症转移”的新机制
转移已成为鼻咽癌(NPC)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异常的DNA甲基化与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然而,我们这些过程背后的确切监管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Science》发布:液体活检重大突破!提前
要防控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策略。尽管液体活检有方便快捷的优势,灵敏度不足的问题一直是个巨大的限制。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