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抗肿瘤免疫!上海中医药大学发文揭示癌症免疫
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阻断已成为癌症免疫治疗的主要手段。使用小分子靶向PD-1/PD-L1轴是增强抗肿瘤免疫的一种有吸引力的方法。
重磅!全球首个!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首篇JA
辅助和新辅助免疫治疗改善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患者的临床结果。然而,检查点抑制与化疗的最佳组合仍然未知。
攻坚克难!中山大学谢新华团队发现“最毒”乳腺癌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预后最差。虽然对TNBC的研究众多,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当今一大难题。
【Adv. Sci.】浙江大学医学院王晓健/林
肿瘤细胞与宿主免疫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涉及浸润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疾病进展、转移和复发的关键决定因素。
“抗癌”新前沿!华中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发布:肿瘤
微生物群作为肿瘤的关键成分受到广泛关注。TME的微生物群调节肿瘤发展并影响癌症治疗,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多发性肿瘤被认为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肿瘤内微生物群可能通过多种机制促进癌症的发展,例如基因组不稳定性和突变、表观遗传修饰、促肿瘤炎症、免疫逃避、代谢调节以及侵袭和转移的激活。了解微生物和肿瘤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可以为潜在和现有的癌症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见解。许多经过修饰的细菌毒性较低并准确靶向肿瘤组织,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作用。此外,微生物与化疗/免疫疗法的联合使用可以降低耐药性并提高抗癌疗效。
“单组分双功能”前药!复旦大学董健团队开发肿瘤
将辅助药物或生物大分子与光敏剂装入纳米粒子中以提高光动力疗法(PDT)的效率是常用的策略。然而,将带正电荷的光敏剂和带负电荷的佐剂装入同一种纳米材料中,并进一步同时调节药物释放却较为困难。
【Cancer Cell】更新换代!第二代癌症
癌细胞系中的基因筛选为基因功能和药物发现提供信息。需要具有多组学数据的更全面的筛选数据集,以增加对遗传脆弱性进行功能绘制的机会。
“抗癌神药”PD-1新进展!北大肿瘤医院发文揭
尽管抗体-药物偶联物 (ADC) 显着改善了表达人表皮受体 2 (HER2) 的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 (G/GEJ) 癌患者的生存结果,但作为单一药物使用的 ADC 的疗效有限。因此,有必要研究有效和安全的联合治疗方案。临床前数据表明,RC48 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 1 (PD-1) 抑制剂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
新年新气象!何川团队NBT,Nat Metho
虽然DNA N6-甲基脱氧腺苷(6mA)在细菌和原生生物中含量丰富,但其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的存在和功能尚不清楚。
2024首发!复旦大学张文宏团队合作取得新进展
结核病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威胁。尽管对氨基水杨酸(PAS)长期被用作二线抗结核药物,但其耐药机制仍不清楚。
“表观遗传修饰”参与肝癌发生!北京大学张宏权团
肝癌的发生在不同种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中国人的肝癌发生率高于高加索人和非洲人,但肝癌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澳门大学邓初夏团队发布可实现癌症治疗“双重疗效
肝内胆管癌 (ICC) 是原发性肝癌中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总体发病率增加,预后不良。ICC的瘤间和瘤内异质性使得很难找到有效的药物治疗。因此,鉴定诱导ICC形成和进展的抑癌基因和癌基因至关重要。
开门红!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合作首篇Sci
中性粒细胞越来越被认为是肿瘤免疫反应的关键参与者,并与不良的临床结果相关。尽管近年来在癌症中性粒细胞状态的多样性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控制这些中性粒细胞状态之间的关系和个体发生的共同轨迹和机制仍然不明确。
最新!浙江大学梁廷波团队发现通过免疫化疗“根除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 (CAF) 巨自噬/自噬在肿瘤发展中至关重要,可能是胰腺导管腺癌 (PDAC) 的治疗靶点。然而,CAF自噬在免疫监测和癌症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最新!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黄朝晖团队:双靶向工程化
肿瘤免疫治疗和药物靶向递送是肿瘤内科治疗中最具潜力的方向,而研发基于外泌体的药物靶向递送和治疗技术,则是促进其进展的新的策略。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