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黄长盛团队研究发现铁
癌性疼痛是许多中晚期肿瘤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其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然而,其潜在的机制尚不清楚。
【Science】:重磅!哈佛团队发现抑癌/致
导读:RNA的精确调控是一种质量控制机制,对正常发育和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异常RNA需要识别和破坏,以避免翻译有缺陷的蛋白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3 (CDK13)激活RNA监控机制来降解异常RNA,也具有肿瘤抑制功能。发现表明,RNA监控可能具有以前未被认识到的肿瘤抑制作用。
【Cell】重磅!上海交大/中科院合作解开抗体
体细胞高频突变过程中,胞苷脱氨酶AID利用转录过程中产生的ssDNA作为底物,在抗体基因可变区,尤其是可变区内的互补决定区(CDR)引入高频率的点突变。早在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就观察到突变总是倾向积累在CDR区的现象,但是隐藏在这一科学现象背后的机制一直未知。
肿瘤界“扛把子”!中山大学黎孟枫团队研究发现液
TGF-β信号传导的异常激活在癌症转移和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TGF-β途径失调的分子机制仍有待了解。
【Cell子刊】:哈佛大学联合杜克大学证实,压
导读:衰老被认为是损伤积累和功能丧失的不断增加的过程,这会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生物体的衰老,除了用实际年龄衡量外,还可以用生物学年龄衡量。研究表明个体的生物学年龄会在压力下迅速增加,而从压力中恢复过来后会逆转。
【Science子刊 】癌症早期诊断准确率高达
肿瘤源性细胞外囊泡(EVs)有可能极大改善癌症的早期诊断。然而由于缺乏有效、快速、标准化的分离和检测EVs的方法,分析血液样本中的纳米EVs一直受到阻碍。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利用电液类比法设计了级联微流控电路,实现了EVs的脉冲式过滤。
“利器”出击!“复旦肿瘤”团队开启结直肠癌MR
尽早发现分子残留疾病并进行风险分层,可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疗。因此,需要有效的研究测试。循环肿瘤DNA (ctDNA)甲基化是否能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结直肠癌进展和复发,还不是很清楚。
【Science】会传染的癌症!剑桥大学基因组
很少有癌症会传染,然而在俗称“塔斯马尼亚恶魔”的袋獾身上,致命的癌症正在个体之间传播。由于袋獾喜欢打架斗殴,在它们互相啃咬的过程中,癌细胞随之转移扩散。患癌的袋獾在嘴角长出肿瘤,继而癌细胞扩散到整个面部和颈部。
【柳叶刀】10万女性参与试验!这种疗法可大幅减
导读:早期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接受化疗可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相比于不化疗的患者,蒽环类加紫杉烷可在患者确诊后第一个10年内,将死亡率降低约40%,无论患者年龄、肿瘤特征如何(包括肿瘤大小、等级、淋巴结受累、激素受体状态、HER2表达等)。
运动延寿再添实锤!研究表明坚持这种运动30天,
运动与降低年龄相关疾病的风险、延长预期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相关,多项研究表明运动会介导机体发生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有益改变。具体而言,运动会影响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其中一些基因显示出低甲基化状态,另一些基因则显示高甲基化状态。
2023年第4篇!曹雪涛团队最新研究揭示TAM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在促进肿瘤进展和治疗耐药性中至关重要。为了适应肿瘤微环境(TME)的代谢变化,TAM对其代谢进行了重编程,并获得了免疫抑制和促肿瘤特性。
【Nature子刊】新发现!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
导读:SIN3-HDAC(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物在促进局部组蛋白去乙酰化以调节染色质可及性和基因表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不同的染色质区域,有两种主要类型的SIN3 / HDAC复合物(称为SIN3L和SIN3S)。
【柳叶刀子刊】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44万人研究:
痴呆症和听力损失都是老年群体中非常普遍的疾病。到2050年,痴呆症预计将影响全球1.5亿人。2020年,柳叶刀委员会报告称,12个可改变的风险因素约占全球痴呆病例的40%,因此解决可预防的风险因素对于预防痴呆至关重要。之前就有研究表明,听力损失与痴呆之间存在关联,表明听力损失可能是痴呆的潜在可改变风险因素。
【Cell 子刊】搞清楚了!多伦多大学最新研究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处方药,主要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来降低血糖。此外,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和非2型糖尿病患者均具有减肥作用。二甲双胍的减肥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食欲而不是通过增加能量消耗来介导的。许多临床前研究也观察到二甲双胍在减缓衰老和治疗多种疾病方面的有益效果,包括认知障碍、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但其作用机制仍然难以捉摸。
【Nature子刊】最新!中南大学周智广等团队
导读: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通过免疫干扰介导,其特点是β细胞的进行性破坏,最终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目前缺乏维持成人发病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的疾病修饰疗法。
【Science子刊】重磅!纽约大学医学院在治
胰腺导管腺癌(PDAC)占胰腺癌的95%以上,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高度耐药性,在该疾病的所有阶段都仅有较低的五年生存率(11%)。到2030年,预计胰腺导管腺癌将成为美国癌症相关死亡人数第二高的肿瘤。
【Science子刊】最新!麻省理工学院在癌症
咪唑喹啉类药物(IMDs),如雷昔莫特(R848)等,一直作为潜在的癌症免疫疗法而备受关注。然而静脉注射IMDs会引起严重的免疫相关毒性,如果要减少全身急性炎症的同时还要改善其组织选择性暴露量,在目前阶段还相当困难。
【Nature】重磅!逆转白发为黑发!纽约大学
在哺乳动物体内,黑色素干细胞可能会比其他干细胞更早失效,进而导致毛发变白,头发变白是衰老最早的迹象之一,而且通常头发变白后很难自然逆转。
最新突破!上海交大房静远/陈萦晅/熊华发现色氨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降低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之间存在关联,临床前模型的工作已显示出潜在的化学预防作用。他汀类药物还与肠道微生物组生态失调的减少有关,但肠道微生物组在结直肠癌中他汀类药物的保护作用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