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dicine】复旦大学联合
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根据伤残调整寿命年,我国疾病负担排名前4位的为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而肝癌和胃癌分别排名第7和第12位。2020年发表的1项纳入7.5余万名成年人的全国代表性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1.2%。
【柳叶刀子刊】警惕睡眠不足!不仅会让大脑缩小,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修复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人的一生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良好的睡眠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之一,而睡眠时间过短或睡眠不佳均会影响健康。
【Nature】填补空白!加州大学科学家揭秘癌
科学家们早就知道,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源”,在癌细胞的新陈代谢和能量产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线粒体网络的结构组织与其在整个肿瘤水平上的功能性生物能量活性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
【Science Advances】世界首个!
信使RNA(mRNA)脂质纳米颗粒(LNP)疫苗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疫苗接种策略,尽管目前其适用于病毒性病原体,但有关该平台抵御细菌病原体有效性的数据却非常有限。
【Nature子刊】减少全球第一大癌的复发,伦
转移(metastasis)依然是绝大多数乳腺癌相关死亡的原因。我们知道,癌细胞可以通过休眠在远端器官中存活数十年之久,并极有可能再次苏醒,进而发展为肿瘤。乳腺癌也难逃例外——雌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约占原发性乳腺癌的80%,为最常见类型;它的特征之一就是晚期复发有很长的潜伏期,在肿瘤初次切除及治疗后的数十年之内均可能发生转移性复发。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癌症》的研究揭示了引发ER阳性乳腺癌复发的关键机制,并提出了一种非常有希望的治疗策略。
咖啡有益健康新证据!研究表明可降低糖尿病、肥胖
咖啡因是世界上消耗最广泛的精神活性物质,主要来源是咖啡和茶。先前已有多项研究证明了喝咖啡和茶的健康益处,但是迄今为止,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只涉及观察性研究,无法可靠地确定咖啡因与疾病发生的因果效应。
破译病毒的“天敌”——免疫细胞!波恩大学最新研
在人体内,病毒颗粒被位于细胞内或细胞表面的所谓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激活后,信号级联被初始化,最终导致干扰素和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的产生和释放。这些信使分子提醒邻近的免疫细胞并指出病毒感染,诱导免疫反应。这种信号级联的一部分是TANK结合激酶1(TBK1)。如果PRR检测到病毒颗粒,则TBK1被激活。TBK1反过来激活两种转录因子,它们进入细胞核,在那里它们诱导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
【Nature子刊】肝脏再生新见解!中科院周斌
在严重的肝损发生后,肝细胞介导的再生也发生受损;此时,胆道上皮细胞(BECs)可转分化为功能性肝细胞。然而,研究者对于BECs(具有兼性组织肝细胞潜力)以及它们实现转分化的机制仍不清楚。
新冠或加速癌症和人类衰老!德国科学家已证实会导
病毒感染会影响多个细胞通路,包括细胞自噬、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以及DNA损伤反应(DDR)。虽然有不少关于DNA病毒与DDR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但还缺乏RNA病毒对宿主基因组完整性和DDR影响的具体描述和机制探索。
攻克“肿瘤耐药性”?最新研究发现使用拮抗药物组
任何癌细胞,无论其耐药性如何,都无法在细胞培养物中存活下来。然而,在生物体中,癌症的治疗受到杀死或破坏正常细胞的限制。选择性保护正常细胞免受化疗将增加治疗窗口,改善治疗结果。毋庸置疑,减少副作用和提高生活质量对癌症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Science】耗时12年!剑桥大学绘制最完
研究人员已经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昆虫大脑图谱,这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它使科学家更能真正理解思维的机制。
点赞!136页Nature论文打破国内外技术空
心脏功能的连续成像对于评估长期心血管健康、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检测以及危重症或手术患者的临床管理是非常理想的。然而,由于设备体积大,传统的非侵入性心脏功能成像方法无法提供连续测量,并且现有的可穿戴心脏设备只能捕获皮肤上的信号。
中科院王硕等发现肠道内的这种共生菌可促进肿瘤免
肠道微生物群在结直肠癌(CRC)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组织驻留共生菌对CRC免疫监测的影响仍然知之甚少。
华中科技大学夏丽敏与黄文杰等揭示肝癌转移的新机
转移仍然是肝细胞癌患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晚期HCC的主要药物是多激酶抑制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遗憾的是,口服多激酶抑制剂的临床疗效有限。 华中科技大学夏丽敏与黄文杰团队在Journal of Hepatology上发表了题为“FGF19/FGFR4-mediated elevation of ETV4 facilita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
甲流来袭,发烧嗜睡?《自然》揭秘:触发流感症状
近期甲流高发,周围的朋友和同事纷纷中招,出现了发烧、嗜睡、恶心或食欲不振等症状。其实,包括流感、新冠在内的呼吸道感染通常表现出上述相似的生理反应,这表明我们的体内很有可能存在着一种因病毒感染而触发的共同通讯回路,它们能够让大脑快速识别病毒感染并做出响应。那么,我们的大脑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其背后的目的又是什么?这对治疗呼吸道感染疾病有什么重要启示呢?最近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为我们揭晓了一部分谜底。
二甲双胍“封神”之路再添一笔,《柳叶刀》预印本
二甲双胍,一个首选用于治疗II型糖尿病的药物,近年来又被科学家发现在抗衰老、抑制肿瘤生长、控制炎症等方面都有显著疗效,堪称“神药”。近日二甲双胍续写神奇,研究发现它可以把新冠长期后遗症发生率降低42%,成为首个被RCT研究证明能够预防新冠后遗症的药物!
【Nature子刊】代谢重编程促癌!中山大学兰
代谢重编程是癌症的标志,对于恶性转化以及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新陈代谢如何影响癌症进展。
【ADV SCI】尼古丁抗衰老有证据了!中科院
NAD稳态的不平衡与衰老和各种疾病有关。尼古丁是NAD代谢途径的代谢物,已被发现具有抗炎和神经保护特性,但潜在的分子机制仍然未知。
【Nature】斯坦福大学研究:人为加快心跳,
焦虑是主观上令人不快的、焦虑和担忧感,担心将来会发生事件,并且可能表现出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易怒、心慌、心悸、胸闷、乏力、出冷汗等。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可能会产生诸如焦虑或抑郁之类的症状。许多人将抑郁症与“感冒”相提并论,但是一旦焦虑超过一定水平或持续很长时间,可能会患上焦虑症。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