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两篇Cell!研究发现靶向肿瘤内真菌是潜在
2020年,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癌症生物学家Ravid Straussman和世界各地的其他几个研究小组在肿瘤环境中发现了细菌。然后,他和其他科学家开始思考:如果肿瘤是细菌的家,那么微生物组的另一个主要居民——真菌呢?
【柳叶刀子刊】南医大沈洪兵、胡志斌教授团队首次
从血液来源的 DNA 中检测到的镶嵌染色体改变 (mCA) 是克隆性造血起源的大型结构改变,并且与各种疾病有关,例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感染和实体癌。该研究旨在调查 mCA 是否会增加肺癌风险,并修改多基因风险评分 (PRS) 对肺癌风险预测的影响。
【STTT】中国医学科学院刘芝华等揭示脂质代谢
转移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已认识到,癌细胞通过重组脂质代谢来存活和繁殖,但脂质代谢在转移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Nature子刊】肿瘤缓解率高达80%-10
被称为“癌症之王”的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柳叶刀杂志记载,胰腺癌确诊后的五年生存率约10%,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胰腺癌临床症状隐匿且不典型,是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约90%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胰腺癌早期的确诊率不高,手术死亡率较高,而治愈率很低。胰腺癌诊治困难主要在于其起病隐匿、转移迅速。
母子分离,眼睑缝合——哈佛大学幼猴试验遭受抨击
灵长类动物学家和动物权利活动家谴责哈佛大学神经学家Margaret Livingstone实验室对猴子的研究。他们说,这项工作既残忍又不道德,其中包括将新生幼猴从母亲身边取出;在2016年的两个案例中,将幼猴的眼睑缝合起来,以了解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是如何处理面孔的。但一些神经科学家认为这些研究对理解人类视觉至关重要。
“水果大荟集”,一览各式水果的神奇抗癌治病功能
众所周知,水果不但富含各种维生素营养,而且能够促进消化、减缓衰老、减肥瘦身、保养皮肤、明目清神、美容养颜、抵抗癌症和降低胆固醇等。今天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四种水果在不同领域的作用机制。
【Research】上海交大肖华/曹成喜教授联
人类微生物组在维持我们的身体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口腔微生物群,包含近 800 个物种, 2000 万个非冗余基因,是人体第二大微生物菌群。作为连接外部环境与人体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第一道枢纽,口腔微生物群失调会导致系统性疾病,包括肺癌,这是全球所有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大多数微生物组的研究是通过测序方法进行的,这些方法提供了有关微生物组的分类组成和功能潜力的有价值信息。然而,基于物种分类变化的分析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其功能上的改变。对微生物组的功能特性进行表征是理解其在疾病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功能分析依赖于蛋白质检测,这是基于质谱的宏蛋白质组学的优势。
【Nature子刊】施一公团队再突破!新研究或
抑制γ分泌酶活性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治疗策略。MRK-560是一种选择性抑制剂,对PS1的效力高于PS2,PS2是γ分泌酶催化亚基的两种亚型,尽管如此,其潜在机制仍然难以捉摸。
【Science】脂肪肝“重男轻女”?植根于免
众所周知,许多疾病的发病率存在着性别特异性差异。同样为人熟知的是,某些与代谢疾病或其他疾病相关的基因会在进化过程中被选择留存下来——因为这些基因能够适应其他状况。最近一项研究将上述两个概念联系在了一起:研究团队利用小鼠模型表明,肝转录因子BCL6在确定雄性与雌性小鼠遗传程序活性、以及由此小鼠在不同条件下的存活率发挥着关键作用(see the Perspective by Waxman and Kineman) ;雄性小鼠具有BCL6高表达,因而受到保护免于被感染,但容易患代谢性疾病——在磁性小鼠中,研究者观察到了相反的情况。
【Nature子刊】最新!首尔大学研究人员揭示
2022年10月22日,首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PD-L1-directed PlGF/VEGF blockade synergizes with chemotherapy by targeting CD141+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in pancreatic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阐明了化疗诱导...
【NEJM】8万人10年随访,结直肠癌筛查金标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据CA Cancer J Clin发布的GLOBOCAN 2020全球癌症负担报告数据,结直肠癌(10.0%)新发病例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乳腺癌(11.7%)和肺癌(11.4%);同时,结直肠癌(9.4%)也是世界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仅次于肺癌(18%)。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干预窗口期长、早期干预生存获益良好,是最适合人群筛查的癌种之一,为癌症早筛领域所重点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结直肠癌是由良性息肉经过一系列遗传和表观遗传学变化发展而来,此过程大约需要10-15年。结直肠息肉极为常见(50岁以上人群中约一半有息肉),但仅有一小部分息肉发展为癌症。
【PLOS MED】伦敦大学25年研究发现:睡
2022年10月18日,伦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PLOS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at age 50, 60, and 70 years with risk of multimorbidity in the UK: 25-year follow-up of the Whitehall II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
【Cell】不要乱吃止痛药!哈佛医学院发现疼痛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肠道中的疼痛纤维和排在肠壁上的杯状细胞之间的分子串扰。这项工作显示,来自疼痛神经元的化学信号诱导杯状细胞释放保护性黏液,以覆盖肠道并保护其免受损害。该研究结果表明,肠道疼痛不是一个单纯的检测和信号系统,而是在肠道中发挥直接的保护作用。
【Science子刊】神奇的脂质代谢!芝加哥大
饮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细胞癌(最常见的肝癌形式)的已知危险因素。除此之外,肥胖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西方社会肝细胞癌的主要促成因素。肥胖诱发肝癌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Nature子刊】中科院广州健康院李鹏课题组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李鹏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Co-expression of a PD-L1-specific chimeric switch receptor augments the efficacy and persistence of CAR T cells via the CD70-CD27 ax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为提升...
【Nature】神奇细菌竟能缓解吸烟危害!北大
众多研究表明吸烟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呈正相关,然而这种关联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课题组报告尼古丁在吸烟期间在肠道内积累,并激活肠道AMPKα。并发现木霉菌是一种有效的尼古丁降解剂。木霉菌的定植可以降低小鼠肠道尼古丁浓度,并改善尼古丁导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进展。该结果确立了肠道尼古丁积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进展中的作用,并揭示了人类肠道中一种具有代谢尼古丁能力的内源性细菌。
【JCI】清华大学胡泽平团队发现调节EGFR突
2022年10月17日,清华大学胡泽平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argeting acetylcholine signaling modulates persistent drug tolerance in EGFR-mutant lung cancer and impedes tumor relap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
杂志封面!研究人员制定了非侵入性监测肿瘤中关键
肿瘤相关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 (TAM) 在确定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疾病进展中起主要作用。然而,监测这些细胞历来需要侵入性活检。路德维希癌症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策略,可以在活体小鼠的大脑和乳腺肿瘤中非侵入性地追踪被称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癌细胞经常招募和重新编程这些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或TAM,以支持自己的生长并赋予抵抗治疗的能力。
【Nature子刊】非编码RNA翻译成蛋白质?
目前,我们已在大约30%的人类癌症中发现了RAS癌基因突变,但除了KRASG12C突变外,直接靶向治疗RAS在临床上仍不切实际。最近,有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蛋白是致癌RAS信号的正调控因子,且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STTT】浙江大学孙毅团队发现可诱导肺癌细胞
蛋白质类泛素化是由类泛素化激活酶、E2偶联酶和E3连接酶催化的。在各种类型的人类癌症中,类泛素化途径异常激活。之前的研究发现类泛素修饰E2 UBE2F在肺癌中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治疗靶点。虽然NAE抑制剂MLN4924/pevonedistat目前正在作为抗癌药物进行临床研究,但目前还没有选择性靶向UBE2F的小分子。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